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人文生态的理想--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失落与再生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英文摘要)第5-11页
第一章:引言第11-36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1-14页
   ·生态危机与绿色建筑第14-21页
     ·生态危机第14-18页
     ·绿色建筑第18-21页
   ·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建筑运动第21-26页
     ·可持续发展定义第21-24页
     ·自然建筑运动第24-26页
   ·世界穴居概说第26-36页
第二章:中国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历史成因与变第36-87页
   ·中国窑洞民居形成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第36-43页
   ·黄土高原原生态窑洞民居聚落特征研究第43-49页
     ·生土窑洞民居聚落形成的特点第43-44页
     ·生土窑洞民居聚落的特性第44-47页
     ·生土窑洞民居聚落的秩序第47-49页
   ·地域性原生态窑洞四合院——沉睡的窑洞文明第49-56页
     ·生土窑洞的生态特点第49-54页
     ·石窑洞与砖窑洞的生态特点第54-56页
   ·窑洞民居的分布与类型比较第56-60页
   ·窑洞民居的变迁第60-87页
     ·陕西、陕北窑洞民居变迁第60-72页
     ·山西、河南窑洞民居变迁第72-80页
     ·甘肃及其它地区窑洞民居变迁第80-82页
     ·中国其它地区原生态生土建筑调查第82-87页
第三章:生土窑洞原生态民居的文化特征第87-112页
   ·窑洞民居空间形态分析——形态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第87-92页
     ·空间形态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第87-89页
     ·独特的生活居住方式第89-92页
   ·窑洞民居的心理象征功能第92-94页
   ·生态功能对建筑形制的影响第94-100页
     ·“边缘效应”——原生态生土窑洞的初始文明第95-97页
     ·“豁口及走廊效应”——农耕时代居住的耕读文明第97-99页
     ·“闭合及尺度效应”——营商时代居住的商读文明第99-100页
   ·人文生态观对民间文化的影响第100-103页
   ·高原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03-112页
     ·“土”文化的原型特征与文化表现第103-106页
     ·黄土高原村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手工艺术第106-109页
     ·黄土高原民间社会文化中的建筑装饰手法第109-112页
第四章:窑洞民居失落的原因分析第112-125页
   ·关于人文生态观念的思考第112-114页
   ·窑洞民居失落的原因分析第114-122页
     ·封闭的自然环境第114-115页
     ·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与窑洞文明的反差第115-116页
     ·生土窑洞的缺陷带来的居住困境第116-122页
   ·能源与资源匮乏地区生土民居面临的问题第122-123页
   ·现行政策的制约第123-125页
第五章:窑洞民居的生态学意义与再生第125-143页
   ·原生态窑洞居住环境观念与景观心理组织第125-130页
     ·原生态窑洞居住形式所体现的环境观念第125-126页
     ·宅者“居之必安”第126-127页
     ·远古环境生态观念——景观生态与景观心理组织第127-129页
     ·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与回归自然第129-130页
   ·黄土高原地域居住环境的发展前景第130-137页
     ·再生的欲望——“土”的精神回归第130-134页
     ·再生的可能性——“土”人共生的理想第134-137页
   ·窑洞民居再生的意义与可持续性第137-139页
   ·被动式能源系统与无能耗能源第139-140页
     ·零能耗建筑与被动式能源第139-140页
     ·可持续开发使用的能源体系第140页
   ·科学家对未来生存的幻想第140-143页
第六章:国外地下空间与我国窑洞民居的再生设计第143-162页
   ·精神生态的理想——建筑的伦理功能第143-145页
   ·再生设计由被动设计走向主动设计第145-147页
   ·国外地下空间与现代穴居建筑设计第147-151页
     ·初源文化的回归第147-149页
     ·静谧的栖息地第149-150页
     ·健康、安详的疗养圣地第150-151页
   ·国外生土建筑试验研究第151-152页
   ·我国黄土高原窑洞再生设计第152-162页
     ·下沉式集落窑洞住宅第155-160页
     ·靠崖退台式集落窑洞住宅第160-162页
结论第162-164页
国外新设计第164-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2页
附录:论文写作背景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结构挖掘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媒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