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概述 | 第11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病因素 | 第11-14页 |
| ·低强度肌肉收缩 | 第11-12页 |
| ·不均匀肌内压力分布 | 第12页 |
| ·直接损伤 | 第12页 |
| ·离心收缩和最大/次最大向心收缩 | 第12-13页 |
| ·疼痛持续因素 | 第13-14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 第14-17页 |
| ·能量危机学说 | 第14页 |
| ·功能异常的运动终板 | 第14-15页 |
| ·突触前膜功能异常 | 第14-15页 |
| ·突触间隙功能异常 | 第15页 |
| ·突触后膜功能失调 | 第15页 |
| ·MTrPs的感觉成分 | 第15-16页 |
| ·MTrPs的运动成分 | 第16页 |
| ·MTrPs的自主神经系统成分 | 第16-17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附近理化环境的改变及其在肌肉疼痛中的作用 | 第17-20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内的理化环境 | 第17页 |
| ·外周神经致敏和中枢神经致敏 | 第17-18页 |
| ·与疼痛和炎症有关的各种生化物质的作用 | 第18-20页 |
| ·H~(?) | 第19页 |
| ·神经肽 | 第19页 |
| ·儿茶酚胺 | 第19页 |
| ·细胞因子 | 第19-20页 |
| ·肌痛治疗与预防手段 | 第20-21页 |
| ·无创治疗技术 | 第20页 |
| ·喷雾和牵张 | 第20页 |
| ·理疗 | 第20页 |
| ·高浓度氧疗法 | 第20页 |
| ·创伤性技术 | 第20-21页 |
| ·干针治疗 | 第20-21页 |
| ·湿针治疗 | 第21页 |
| ·患者教育 | 第21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有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第21-22页 |
| 3.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 ·自制打击器 | 第22页 |
| ·电动跑台 | 第22页 |
| ·肌电图仪 | 第22页 |
| ·包埋机、切片机、烘片机等 | 第22页 |
| ·光学显微镜 | 第22-23页 |
| ·电子显微镜 | 第23页 |
| ·实验步骤与流程 | 第23-26页 |
| ·实验前准备 | 第23页 |
| ·实验分组 | 第23页 |
| ·实验操作 | 第23-24页 |
| ·实验取材与检测 | 第24页 |
|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程序 | 第24-25页 |
| ·电子显微镜标本制作程序 | 第25-26页 |
| ·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及摄片 | 第26页 |
|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6页 |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检查 | 第26-27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静息状态肌电图表现 | 第27-30页 |
| ·自发性肌电图 | 第27页 |
| ·肌电图波形表现 | 第27-29页 |
| ·肌电图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各组静息状态肌电图分析结果 | 第29页 |
| ·静息电位波形分析结果 | 第29-30页 |
| ·组织学观察 | 第30-34页 |
| ·光镜观察结果 | 第30-32页 |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32-34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4-38页 |
| ·紧张带、收缩结节和局部抽搐反应 | 第34-36页 |
|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自发电位 | 第36-37页 |
| ·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 第37-38页 |
| 6. 结论 | 第38-39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 8.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