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理念研究及实证分析--以南昌大昌北新城概念规划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4页
 0.1 研究背景第9-10页
 0.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0.3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1-12页
 0.4 本研究基本构想第12-14页
  0.4.1 研究目标第12页
  0.4.2 研究内容第12页
  0.4.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0.4.4 研究框架第13-14页
第1章 规划理念概述及其发展第14-26页
 1.1 规划理念概述第14-20页
  1.1.1 对规划理念的界定第14-16页
  1.1.2 规划理念的形成第16-18页
  1.1.3 规划理念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优劣势第18-19页
  1.1.4 规划理念的特点第19-20页
 1.2 国内外规划理念的发展第20-25页
  1.2.1 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的发展第20-22页
  1.2.2 国外规划理念的发展第22-24页
  1.2.3 近一百年的规划理念核心词总结第24-25页
 1.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2章 对国内外城市规划理念的概括分析第26-33页
 2.1 人文关怀第26-28页
  2.1.1 内涵第26页
  2.1.2 应用第26-28页
 2.2 城市个性构建第28-30页
  2.2.1 内涵第28-29页
  2.2.2 应用第29-30页
 2.3 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可持续城市第30-32页
  2.3.1 内涵第30-31页
  2.3.2 应用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城市规划中对于规划理念运用的理性分析第33-39页
 3.1 规划理念运用的原则第33-36页
  3.1.1 特色性原则第33页
  3.1.2 创新性原则第33-34页
  3.1.3 开放性原则第34页
  3.1.4 时代性原则第34页
  3.1.5 民族性和世界性原则第34-35页
  3.1.6 抽象性原则第35页
  3.1.7 系统性原则第35-36页
  3.1.8 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第36页
 3.2 规划理念运用的方法第36-37页
  3.2.1 直接运用第36页
  3.2.2 间接运用第36-37页
  3.2.3 交叉运用第37页
 3.3 规划理念运用的三点建议第37-38页
  3.3.1 规划师要不懈的追求和勇敢的创新第37-38页
  3.3.2 广大民众应积极参与第38页
  3.3.3 立法和行政机构应提供保证和支持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案例分析—规划理念在南昌昌北新城概念规划中的运用第39-48页
 4.1 南昌昌北新城概念规划的背景及概况第39-40页
 4.2 城市空间结构和格局规划中的运用第40-42页
 4.3 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第42-43页
 4.4 道路交通规划中的运用第43-44页
 4.5 城市特色规划中的运用第44-47页
  4.5.1 “双龙戏珠”—个性化的城市意象系统第44-45页
  4.5.2 “蓝宝石项链”—人性化的城市水环境第45-46页
  4.5.3 难以忘却的记忆—“八一铁塔”的设计第46-47页
 4.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城市规划与规划理念之间的理性探索第48-54页
 5.1 城市规划与规划理念辩证关系的四种形式第48-50页
  5.1.1 城市规划与规划理念的互含关系第48页
  5.1.2 城市规划与规划理念的生克关系第48-49页
  5.1.3 城市规划与规划理念的久暂关系第49页
  5.1.4 城市规划与规划理念的虚实关系第49-50页
 5.2 运用规划理念提升城市规划质量第50-51页
  5.2.1 对城市规划质量与规划理念的一般性考察第50-51页
  5.2.2 运用规划理念提升对城市规划质量的途径第51页
 5.3 规划理念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相对性第51-53页
  5.3.1 规划理念对城市发展高效与无效的影响第52页
  5.3.2 规划理念对城市发展长期与短期的影响第52页
  5.3.3 规划理念对城市发展有限与无限的影响第52页
  5.3.4 规划理念对城市发展有形与无形的影响第52-53页
 5.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结束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借鉴与启示--论大革命时期中共统战政策的得失
下一篇:论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