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陇东西峰地区三叠系油源、成烃母质及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6页
 §1.1 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历史第21-24页
     ·初始陆相生油论第21-22页
     ·“内陆、潮湿、凹陷”理论第22页
     ·源控论第22-23页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第23页
     ·陆相干酪根生油理论第23-24页
 §1.2 陆相生油理论的新进展第24-27页
     ·未熟-低熟油气理论第24页
     ·煤成烃理论第24-26页
     ·近海湖盆理论第26-27页
     ·满凹含油理论第27页
 §1.3 陆相生油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第27-29页
     ·烃源岩研究第28页
     ·生物标志物研究第28页
     ·含油气系统研究第28-29页
     ·近海湖盆研究第29页
     ·古藻类及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第29页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研究区石油勘探历史第30页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31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1-3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技术路线第32页
 §1.6 完成的样品分析、测试量统计第32-36页
第二章 陇东地区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第36-52页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36-39页
     ·研究区构造与地理位置第36页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与演化史第36-39页
 §2.2 中上三叠统地层发育特征第39-50页
     ·中上三叠统地层划分第39-42页
     ·中上三叠统沉积体系及其展布第42-47页
     ·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层序第47-50页
 §2.3 西峰油田成藏地质特征第50-52页
     ·陇东中上三叠统油层发育特征第50-51页
     ·陇东中上三叠统沉积相演化第51-52页
第三章 可能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第52-88页
 §3.1 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第52-65页
     ·陆相油源岩评价标准第52-54页
     ·陇东地区延长组暗色泥岩分布第54-56页
     ·西峰地区延长组有机质丰度评价第56-65页
 §3.2 源岩有机质类型第65-78页
     ·烃源岩显微组分特征第65-68页
     ·干酪根元素组成特征第68-69页
     ·热解氢~氧指数(I_H~I_O)图解第69-71页
     ·源岩降解率特征第71-72页
     ·源岩有机碳同位素特征第72-74页
     ·源岩氯仿“A”组成三角图第74-75页
     ·源岩甾萜烷分布特征第75-78页
 §3.3 源岩热演化程度第78-87页
     ·源岩热解峰温(Tmax)第78-81页
     ·源岩烃转化率(A/TOC,HC/TOC)第81-82页
     ·镜质体反射率(Ro)第82-83页
     ·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第83-87页
     ·陇东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的热演化历史第87页
 小结第87-88页
第四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油源对比第88-131页
 §4.1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油—源精细对比第89-112页
     ·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第89-94页
     ·类异戊二烯烃的分布特征第94-96页
     ·三环二萜烷与五环三萜烷分布特征第96-104页
     ·甾族系列分布特征第104-112页
 §4.2 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油—源精细对比第112-130页
     ·原油芳烃分布特征第113-117页
     ·储层沥青芳烃分布特征第117页
     ·烃源岩芳烃分布特征第117-125页
     ·芳烃地球化学参数油—源对比第125-130页
 小结第130-131页
第五章 延长组烃源岩成烃母质及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第131-163页
 §5.1 延长组藻类分布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第131-137页
     ·孢粉型微体化石分析方法第131-133页
     ·延长组藻类地层分布特征第133-136页
     ·藻类化石丰度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系第136-137页
 §5.2 烃源岩疑源类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第137-147页
     ·疑源类生态分布特征与研究现状第137-139页
     ·陇东延长组疑源类组合特征及古环境对比研究第139-144页
     ·延长组光球形疑源类可能的母体来源第144-147页
 §5.3 烃源岩葡萄藻特征及其成烃地球化学研究第147-162页
     ·葡萄藻形态、生态分布与研究现状第147-148页
     ·陇东延长组葡萄藻形态特征及古环境对比研究第148-152页
     ·葡萄藻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第152-154页
     ·延长组原油及烃源岩葡萄藻母质输入的地球化学特征第154-162页
 小结第162-163页
第六章 延长组主要源岩发育时期的古气候研究第163-184页
 §6.1 延长组孢粉组合特征第163-175页
     ·孢粉组合面貌第163-171页
     ·孢粉组合对比第171-175页
 §6.2 孢粉组合古气候特征分析第175-182页
     ·现生主要植物类型的生态分布第176页
     ·陇东地区孢粉植物群古生态环境第176-182页
     ·三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特征第182页
 小结第182-184页
结论第184-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201页
致谢第201-202页
图版及说明第202-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重构一汽—大众成本控制体系探析
下一篇:HLA仿真系统的联邦观测方法研究及工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