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 第1-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现有SAN技术的架构 | 第10-11页 |
1.2.2 现有SAN技术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3 现有SAN技术的应用 | 第12-15页 |
1.3 SAN的构成要素 | 第15-17页 |
1.3.1 存储区域网使用的协议 | 第15-16页 |
1.3.2 存储区域网的构筑——硬件 | 第16页 |
1.3.3 存储区域网的软件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设计目标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内容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数据备份基本理论 | 第19-30页 |
2.1 数据备份概述及定义 | 第19-20页 |
2.1.1 数据备份概述 | 第19页 |
2.1.2 数据备份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 数据备份在存储系统中的地位 | 第20-21页 |
2.3 数据备份系统的组成 | 第21-26页 |
2.3.1 系统的硬件设备 | 第21-23页 |
2.3.2 系统的管理软件 | 第23-24页 |
2.3.3 系统的备份策略 | 第24-26页 |
2.4 数据备份操作 | 第26-27页 |
2.5 备份技术的分类 | 第27-28页 |
2.5.1 DAT技术 | 第27-28页 |
2.5.2 DLT技术 | 第28页 |
2.5.3 LTO技术 | 第28页 |
2.6 数据备份面临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30-43页 |
3.1 备份系统的构成及性能比较 | 第30-33页 |
3.1.1 现有备份系统的构成 | 第30-31页 |
3.1.2 SAN备份系统的构成 | 第31-33页 |
3.2 光纤通道技术 | 第33-39页 |
3.2.1 光纤通道技术概述 | 第33-34页 |
3.2.1 光纤通道技术的特点 | 第34-36页 |
3.2.3 光纤通道协议层次分析 | 第36-39页 |
3.3 NDMP介绍 | 第39-43页 |
3.3.1 NDMP协议概述 | 第39-40页 |
3.3.2 NDMP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3.3.3 NDMP工作流程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 第43-54页 |
4.1 SAN备份方式 | 第43-45页 |
4.2 基于SAN的网络备份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 第45-51页 |
4.2.1 以无服务器备份为基础的网络备份系统模型 | 第45-47页 |
4.2.2 系统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4.2.3 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3 基于SAN技术的网络备份模型的总结 | 第51-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5.2 后继工作 | 第55页 |
5.3 SAN备份技术的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