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3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动态综述 | 第11-13页 |
3.1 国外研究及发展动态 | 第11-12页 |
3.2 国内研究及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分析 | 第14-20页 |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范畴 | 第14-15页 |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 | 第14页 |
1.2 有关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社会保障理论 | 第16-17页 |
2.2 经济福利理论 | 第17页 |
2.3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 | 第17-18页 |
2.4 凯恩斯的社会有效需求理论 | 第18页 |
2.5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 第20-28页 |
3.1 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需建立新的养老方式 | 第20-23页 |
3.2 是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养老形势严峻的客观要求 | 第23-24页 |
3.3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具体体现 | 第24-25页 |
3.4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 第25页 |
3.5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 第25-26页 |
3.6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入世挑战的需要 | 第26页 |
3.7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解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 | 第26-27页 |
3.8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进程 | 第28-32页 |
4.1 历史上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 | 第28页 |
4.2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进程 | 第28-32页 |
第五章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陷入困境的原因 | 第32-34页 |
5.1 缺乏相应的立法保障 | 第32页 |
5.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低 | 第32页 |
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 第32页 |
5.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比例不合理,农民负担得过多 | 第32-33页 |
5.5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养老形势严峻 | 第33-34页 |
第六章 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8页 |
6.1 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模式 | 第34-35页 |
6.1.1 投资互助型 | 第34页 |
6.1.2 福利型 | 第34页 |
6.1.3 自我投保型 | 第34-35页 |
6.2 国外农民养老保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8页 |
6.2.1 制度法制化 | 第35页 |
6.2.2 制度渐进化 | 第35-36页 |
6.2.3 筹资渠道多元化 | 第36页 |
6.2.4 给付机制科学化 | 第36-38页 |
第七章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 第38-48页 |
7.1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7.1.1 总体思路 | 第38页 |
7.1.2 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7.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 | 第40-44页 |
7.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 第40-41页 |
7.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 | 第41-44页 |
7.3 建立健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改革政策措施 | 第44-46页 |
7.3.1 加快立法,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有序发展 | 第44页 |
7.3.2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 | 第44-45页 |
7.3.3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 第45页 |
7.3.4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队伍建设 | 第45页 |
7.3.5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协调与衔接 | 第45-46页 |
7.4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几点建议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