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禽类经济性状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常规的遗传标记与禽类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与家禽经济性状的关系 | 第12页 |
·碱性磷酸酶(Akp)同工酶与家禽生产性能的关系 | 第12-13页 |
·淀粉酶、血清酯酶、谷丙转氨酶等与家禽生产性能的关系 | 第13页 |
·DNA分子水平遗传标记与禽类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AFLP与禽类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3-14页 |
·RAPD与禽类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4页 |
·DNA指纹与禽类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4-15页 |
·微卫星标记与禽类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5页 |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标记与禽类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5-16页 |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标记 | 第16-19页 |
·ISSR技术的原理 | 第16页 |
·ISSR技术的优缺点 | 第16-17页 |
·ISSR技术的优点 | 第16-17页 |
·ISSR技术的缺点 | 第17页 |
·ISSR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建立和基因定位 | 第17页 |
·DNA指纹库的建立 | 第17页 |
·动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17页 |
·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7-18页 |
·ISSR技术的前景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试验鹅及屠宰实验 | 第19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DNA浓度和质量的检测 | 第22页 |
·紫外吸收检测 | 第22页 |
·凝胶电泳检测 | 第22页 |
·PCR扩增 | 第22-23页 |
·ISSR-PCR最佳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建立 | 第22-23页 |
·PCR产物的检测及多态性判断 | 第23页 |
·ISSR扩增片段大小的确认 | 第23页 |
·ISSR引物设计及筛选 | 第23-24页 |
·资料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原始数据的最小二乘校正 | 第24页 |
·特异性条带组合型及特异性条带的效应分析模型 | 第24页 |
·优势条带的替代效应分析 | 第24页 |
·多态标记与经济性状的关联程度分析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 | 第25-26页 |
·基因组DNA0.8%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 第26页 |
·ISSR-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 第26-32页 |
·模板浓度 | 第26页 |
·dNTP和MgCl_2浓度 | 第26-27页 |
·Taq酶用量 | 第27页 |
·引物浓度 | 第27页 |
·退火温度 | 第27页 |
·延伸时间 | 第27-28页 |
·循环数 | 第28-32页 |
·引物筛选 | 第32-33页 |
·基因组ISSR扩增结果 | 第33-35页 |
·各ISSR引物扩增所得条带数及各条带的碱基对数 | 第35-36页 |
·ISSR标记的多态性 | 第36页 |
·吉林白鹅肉用品系产肉性能测定 | 第36-37页 |
·ISSR特异性条带组合型与肉用性状的关系 | 第37-41页 |
·屠体重性状特异性条带组合型效应分析 | 第40页 |
·全净膛重性状特异性条带组合型效应分析 | 第40页 |
·肉用性状优势条带组合型 | 第40-41页 |
·ISSR特异性条带对鹅肉用性状的影响 | 第41-44页 |
·特异性条带分析 | 第41-44页 |
·优势条带的替代效应 | 第44页 |
·屠体重性状优势条带的替代效应 | 第44页 |
·全净膛重性状优势条带的替代效应 | 第44页 |
·多态标记与肉用性状的关联 | 第44-47页 |
5 讨论 | 第47-49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7页 |
·ISSR反应条件优化与稳定性分析 | 第47页 |
·关于特异带、优势带与条带组合型 | 第47-48页 |
·ISSR标记与主要肉用性状的关系 | 第48页 |
·关于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 | 第48-49页 |
6 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1 | 第55-56页 |
附录2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