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叉选型及评价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1页 |
| ·国外立交研究概况 | 第8-9页 |
| ·国内立交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互通式立交的分类 | 第11-22页 |
| ·基本立交型式 | 第12-18页 |
| ·立交的形式与功能分析 | 第12页 |
| ·“T”字交叉 | 第12-14页 |
| ·“十”字型交叉 | 第14-18页 |
| ·非基本立交型式 | 第18-21页 |
| ·三路交叉 | 第18-19页 |
| ·四路交叉 | 第19-20页 |
| ·多路交叉 | 第20-21页 |
| ·复合式立交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立交交通量预测及通行能力的分析 | 第22-41页 |
| ·立交的交通量预测方法 | 第22-34页 |
| ·立交交通量预测特性分析 | 第22页 |
| ·交通预测步骤 | 第22-23页 |
| ·预测方法 | 第23-29页 |
| ·交通发生吸引量预测方法 | 第29-30页 |
| ·交通分布预测 | 第30-31页 |
| ·路段交通量分配方法 | 第31-33页 |
| ·立交转弯交通量分配方法 | 第33-34页 |
| ·立交通行能力分析 | 第34-41页 |
| ·立交服务水平 | 第34-35页 |
| ·立交通行能力分析 | 第35-41页 |
| 第四章 立交选型 | 第41-50页 |
| ·立交的选型的分类基础 | 第42-43页 |
| ·立交的系统功能分类 | 第42页 |
| ·立交的互通性分类 | 第42-43页 |
| ·立交的交通特性分类 | 第43页 |
| ·立交的功能匹配与选型 | 第43-44页 |
| ·互通性要求 | 第43页 |
| ·交通运行水平适配 | 第43-44页 |
| ·影响立交方案选择的交通条件分析 | 第44-47页 |
| ·立体交叉的设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 | 第44-45页 |
| ·立交设计车速 | 第45-46页 |
| ·相交道路等级及立交等级 | 第46-47页 |
| ·立交的服务水平 | 第47页 |
| ·立交位置的确定 | 第47页 |
| ·互通式立交型式的选择 | 第47-50页 |
| ·互通式立交型式选择的具体要求 | 第47-49页 |
| ·型式选择的细部要求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立交评价系统的研究 | 第50-63页 |
| ·互通式立交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50-5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函数的确定 | 第5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 第51-56页 |
| ·确立指标体系 | 第51-52页 |
| ·确定指标因素隶属度 | 第52-55页 |
| ·指标因素的权重 | 第55-56页 |
| ·结合成都市十洪大道立交进行评价系统的测试 | 第56-63页 |
| ·方案设计情况 | 第56-61页 |
| ·选型方案模糊评价分析 | 第61-62页 |
| ·选型方案评价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63页 |
| ·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