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铅污染与植物累积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引言 | 第8页 |
| ·铅的危害 | 第8页 |
| ·公路路域土壤铅污染 | 第8-10页 |
| ·土壤铅的背景值 | 第8-9页 |
| ·公路路域土壤中铅污染的来源 | 第9页 |
| ·土壤中铅的累积 | 第9页 |
| ·公路路域土壤铅污染现状 | 第9-10页 |
| ·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 第10-13页 |
| ·铅超积累植物 | 第10-11页 |
| ·持续植物提取 | 第11-12页 |
| ·诱导植物提取 | 第12-13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铅污染现状研究 | 第16-28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16页 |
| ·分析仪器 | 第16-17页 |
| ·分析步骤 | 第1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4页 |
| ·沪宁高速公路 | 第17-18页 |
| ·宁通高速公路 | 第18-19页 |
| ·广靖锡澄高速公路 | 第19-20页 |
| ·京沪高速公路 | 第20-21页 |
| ·宁靖盐高速公路 | 第21-22页 |
| ·雍六高速公路 | 第22-23页 |
| ·锡宜高速公路 | 第23-24页 |
|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铅污染的现状评价 | 第24-28页 |
| ·评价方法 | 第24页 |
| ·评价结果 | 第24-25页 |
| ·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土壤中铅存在形态的实验研究 | 第28-33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土壤样品的选取 | 第28-29页 |
| ·分析仪器 | 第29页 |
| ·分析步骤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 ·土壤基本性质 | 第30页 |
| ·土壤淋滤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页 |
| ·土壤铅残留率分析 | 第30-31页 |
| ·土壤中铅交换态和残渣态结果及分析 | 第31页 |
| ·铅污染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铅累积的预测 | 第33-40页 |
| ·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铅累积预测模式的建立 | 第33-34页 |
| ·江苏省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铅累积预测的步骤 | 第34-35页 |
| ·江苏省高速公路路域土壤铅累积预测结果 | 第35-38页 |
| ·沪宁高速公路 | 第35页 |
| ·宁通高速公路 | 第35-36页 |
| ·广靖锡澄高速公路 | 第36页 |
| ·京沪高速公路 | 第36-37页 |
| ·宁靖盐高速公路 | 第37页 |
| ·雍六高速公路 | 第37-38页 |
| ·锡宜高速公路 | 第38页 |
| ·预测结果评价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植物累积的试验研究 | 第40-46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Pb在不同植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 第41-42页 |
| ·重金属迁移总量 | 第42-43页 |
| ·植物对铅的耐性 | 第43-44页 |
| ·植物对铅的吸收机制 | 第4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