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前言 | 第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1.2.1 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 | 第7-8页 |
1.2.2 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 | 第8页 |
1.2.3 非金属夹杂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简介 | 第10页 |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16MNR钢埋弧焊缝常温V型冲击值偏低的原因分析 | 第12-27页 |
2.1 背景介绍 | 第12-14页 |
2.2 失效分析过程 | 第14-22页 |
2.2.1 母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金相分析 | 第14-15页 |
2.2.2 焊缝化学成分分析 | 第15-16页 |
2.2.3 冲击试样断口分析 | 第16-20页 |
2.2.4 焊缝金相组织观察 | 第20-22页 |
2.2.5 失效分析结果 | 第22页 |
2.3 理论分析及讨论 | 第22-27页 |
2.3.1 夹杂物来源分析 | 第22-23页 |
2.3.2 夹杂物在焊缝金属断裂过程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2.3.3 夹杂物对焊缝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4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新方案的选择及试验过程 | 第27-29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27页 |
3.2 试验过程 | 第27-29页 |
3.2.1 新方案确定的主要依据 | 第27页 |
3.2.2 试验方案简介 | 第27-28页 |
3.2.3 试验结果及结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新旧方案结果对比及理论分析 | 第29-47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29页 |
4.2 试验准备 | 第29-30页 |
4.3 对比试验 | 第30-45页 |
4.3.1 焊缝金属化学成分对比 | 第30页 |
4.3.2 冲击试样断口形貌对比 | 第30-32页 |
4.3.3 焊缝中金相组织对比 | 第32-43页 |
4.3.4 焊缝显微硬度对比 | 第43-45页 |
4.4 对比结果整理及讨论 | 第45-47页 |
4.4.1 结果整理 | 第45-46页 |
4.4.2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烧结焊剂提高焊缝冲击值的新观点 | 第47-65页 |
5.1 新观点的提出 | 第47-49页 |
5.1.1 理论分析 | 第47-48页 |
5.1.2 新观点的提出 | 第48-49页 |
5.2 新观点的证明过程 | 第49-59页 |
5.2.1 两类焊缝中夹杂物的理论差异 | 第49页 |
5.2.2 试验思路介绍 | 第49页 |
5.2.3 夹杂物定量分析 | 第49-50页 |
5.2.4 夹杂物电子衍射分析 | 第50-54页 |
5.2.5 夹杂物能谱分析 | 第54-56页 |
5.2.5 夹杂物透射电镜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 第56-59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3.1 试验结果 | 第59-60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5.4 焊缝中夹杂物诱发针状铁素体的机理探讨 | 第61-65页 |
5.4.1 现存机理的适用性分析 | 第61-62页 |
5.4.2 夹杂物的化学成分对针状铁素体形核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3 小尺寸夹杂物对针状铁素体形核的作用 | 第63页 |
5.4.4 新形核机理的探讨与总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