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 第16-33页 |
1 农区牧草生产的意义与作用 | 第16-18页 |
·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 | 第16-17页 |
·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 第17页 |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 第17-18页 |
2 农牧结合和牧草周年供应系统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3 不同复种方式比较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复种方式饲用价值比较研究 | 第19页 |
·复种方式生态效益比较研究 | 第19-20页 |
·复种方式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 第20页 |
4 优质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施肥和刈割对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20-22页 |
·确定最佳刈割间隔的方法 | 第22-23页 |
5 饲草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关系 | 第23-25页 |
·饲草硝酸盐含量与家畜健康 | 第23-24页 |
·饲草矿物质含量与家畜营养需要 | 第24-25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3页 |
第二章 不同粮草复种方式饲用价值及效益比较研究 | 第3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试验处理 | 第34-35页 |
·复种方式和种植密度 | 第34-35页 |
·施肥及田间管理 | 第35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5-36页 |
·产草量和品质性状 | 第35-36页 |
·土壤理化性状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不同复种方式下冷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比较 | 第36-39页 |
·干物质产量和体外消化率比较 | 第36-37页 |
·不同复种方式下冷季型作物营养品质比较 | 第37-38页 |
·不同复种方式下冷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总量的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复种方式下暖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比较 | 第39-41页 |
·干物质产量和体外消化率 | 第39-40页 |
·不同复种方式下暖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总量的比较 | 第40-41页 |
·不同复种方式下暖季型作物营养品质比较 | 第41页 |
·不同复种方式总饲用价值比较 | 第41-42页 |
·不同复种方式生态效益分析 | 第42-46页 |
·土壤pH值变化动态 | 第42-43页 |
·土壤有机质变化动态 | 第43-44页 |
·土壤碱解氮变化动态 | 第44-45页 |
·土壤速效磷变化动态 | 第45页 |
·土壤速效钾变化动态 | 第45-46页 |
·不同复种方式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4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六种粮草复种模式的饲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 第47页 |
·六种粮草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集约农区牧草周年供应生产系统初探 | 第5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51页 |
·供试品种 | 第51页 |
·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不同免耕套播模式产草量和供青期 | 第52-53页 |
·不同冷暖季牧草同一田块接茬种植鲜草产量和供青期 | 第53-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多花黑麦草冬春季节供青潜力的研究 | 第58-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58-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60页 |
·产量和生长动态的测定 | 第60页 |
·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株高和叶面积的变化 | 第60-61页 |
·产草量 | 第61-63页 |
·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可消化总干物质产量 | 第63-64页 |
·营养品质 | 第64-67页 |
·“苏畜研1号”产量草和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关系 | 第67-6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杂交狼尾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71-1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试验设计 | 第7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2-74页 |
·牧草产量和生长动态测定 | 第72页 |
·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 第72-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114页 |
·氮肥和刈割间隔对二茬草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74-80页 |
·株高 | 第74-75页 |
·分蘖 | 第75-76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76-77页 |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 | 第77-78页 |
·二茬草植株物质积累与农艺性状及有效积温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78-80页 |
·氮肥和刈割间隔对二茬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80-87页 |
·含氮化合物 | 第80-81页 |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和体外消化率 | 第81-83页 |
·钙、磷和镁常量矿物质含量 | 第83-85页 |
·Ca/P的变化 | 第85页 |
·铜、锌和锰微量矿物质含量 | 第85-87页 |
·不同刈割模式产草量和产量分布 | 第87-93页 |
·总干物质产量和总鲜草产量 | 第87-89页 |
·产量分布 | 第89-91页 |
·产草量与有效积温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第91-93页 |
·不同刈割模式植株含氮化合物的变化 | 第93-96页 |
·粗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粗蛋白产量 | 第93-96页 |
·植株硝酸盐含量 | 第96页 |
·植株硝酸盐含量与家畜健康的关系 | 第96页 |
·不同刈割模式植株 ADF、NDF、RFV和 IVDMD的变化 | 第96-99页 |
·不同刈割模式粗蛋白总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总产量 | 第99-101页 |
·不同刈割模式粗蛋白总产量 | 第99-100页 |
·不同刈割模式可消化干物质总产量 | 第100-101页 |
·不同刈割模式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 | 第101-104页 |
·氮素积累总量 | 第101-103页 |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 第103页 |
·氮素农艺效率 | 第103页 |
·氮素回收效率 | 第103-104页 |
·不同刈割模式常量矿物质Ca、P和 Mg含量的变化 | 第104-110页 |
·不同刈割模式 Ca含量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不同刈割模式 P含量的变化 | 第105-107页 |
·不同刈割模式 Mg含量的变化 | 第107-108页 |
·不同刈割模式常量矿物质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不同刈割模式常量矿物质 Cu、Zn和 Mn含量的变化 | 第110-114页 |
·不同刈割模式 Cu含量的变化 | 第110-113页 |
·不同刈割模式 Zn含量的变化 | 第113页 |
·不同刈割模式 Mn含量的变化 | 第113页 |
·不同刈割模式微量矿物质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14-118页 |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饲草品质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饲草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杂交狼尾草产草量和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关系 | 第116-117页 |
·产草量与有效积温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杂交尾草根系活力和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120-1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1页 |
·试验设计 | 第120-12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21页 |
·根系伤流液的收集方法及伤流液强度的测定 | 第121页 |
·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和硝态氮总量的测定 | 第121页 |
·植株糖氮养分含量分析 | 第121页 |
·统计分析 | 第1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8页 |
·杂交狼尾草单株伤流液强度及含氮化合物总量的变化 | 第121-125页 |
·根系伤流液强度的变化 | 第121-123页 |
·单株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 第123-124页 |
·单株伤流液中硝态氮总量的变化 | 第124-125页 |
·杂交狼尾草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125-128页 |
·植株粗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植株游离氨基酸总量含量的变化 | 第126-127页 |
·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第127-128页 |
·根系伤流液中含氮化合物总量与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 第128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杂交狼尾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132-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34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32-133页 |
·试验设计 | 第133页 |
·取样前准备 | 第133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33-134页 |
·统计分析 | 第1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48页 |
·施肥对不同刈次杂交狼尾草饲草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施肥对总干物质产量和氮积累总量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施肥对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136-140页 |
·施肥对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杂交狼尾草硝酸盐含量与家畜健康 | 第137-139页 |
·施肥对杂交狼尾草植株纯蛋白、游离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施肥对不同形态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 第140-143页 |
·施肥对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施肥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常量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施肥和刈割对杂交狼尾草植株 Ca、P和 Mg含量的影响 | 第144页 |
·杂交狼尾草植株矿物质含量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 第144-145页 |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微量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45-148页 |
·施肥和刈割日期对杂交狼尾草植株 Cu、Fe、Zn和 Mn含量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杂交狼尾草植株微量矿物质含量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 第147-1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2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52-158页 |
1 讨论 | 第152-156页 |
·不同复种方式的评价标准 | 第152-153页 |
·牧草周年供应生产系统研究 | 第153页 |
·优质高效杂交狼尾草栽培利用技术 | 第153-154页 |
·草-畜配套技术 | 第154-155页 |
·杂交狼尾草根-冠关系研究 | 第155页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第155-156页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156页 |
2 结论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已投稿的相关论文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