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 第8-9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安排和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利率风险管理不当引发的问题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债券市场存在缺陷凸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迫切要求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 | 第15-17页 |
一、再定价模型 | 第15页 |
二、到期日模型 | 第15-16页 |
三、持续期模型 | 第16-17页 |
第二节 Macaulay持续期的三种重要含义 | 第17-22页 |
一、持续期表示债券本息支付时间的加权平均 | 第17-18页 |
二、持续期反映债券价格对到期收益率变化的敏感度 | 第18-19页 |
三、持续期表示与附息债券具有相同价格和相同价格敏感度的零息债券的到期期限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对利率风险免疫模型研究的新进展 | 第22-28页 |
第一节 Fisher-Weil持续期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方向持续期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部分持续期 | 第24-25页 |
第四节 近似持续期 | 第25-28页 |
第四章 持续期配比策略的免疫性分析 | 第28-42页 |
第一节 持续期配比策略的构建 | 第28-32页 |
一、单一持续期配比策略 | 第29-30页 |
二、部分持续期配比策略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即期利率的估计和真实收益率的计算 | 第32-34页 |
一、即期利率估计 | 第33-34页 |
二、真实收益率的计算 | 第34页 |
第三节 经验分析 | 第34-42页 |
一、数据说明 | 第34-35页 |
二、经验结果 | 第35-36页 |
三、结论与建议 | 第36-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46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