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5-29页 |
·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类型 | 第15-16页 |
·从场所上看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类型 | 第15页 |
·从设计手法侧重点上看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类型 | 第15-16页 |
·目前常见的与传统有关的两种设计风格批判 | 第16页 |
·古板的“复古主义” | 第16页 |
·庸俗的“现代传统主义”——装饰的符号化 | 第16页 |
·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6-22页 |
·认识论上的一些误区 | 第16-20页 |
·形式层面——过多的装饰与符号繁杂 | 第20-21页 |
·精神层面的缺乏——过于表面和符号化 | 第21-22页 |
·当代酒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9页 |
·生活的快节奏 | 第22-23页 |
·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 | 第23-24页 |
·人的欲望不断膨胀 | 第24-25页 |
·心理的浮躁感和行为的粗率性 | 第25-26页 |
·文化断层导致对本土文化的不解 | 第26页 |
·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被误导 | 第26-27页 |
·生态设计与环保理念的薄弱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再认知与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设计分析 | 第29-39页 |
·对待传统概念的再认知 | 第29-31页 |
·传统的概念与属性分类 | 第29-30页 |
·从“破旧立新”到“吐故纳新”再到“吞故吐新” | 第30页 |
·重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第30-31页 |
·对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再认知 | 第31-32页 |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界定 | 第31页 |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运用的两个层面及关系 | 第31-32页 |
·对“设计精神”的认知 | 第32-35页 |
·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 第32-33页 |
·可应用于设计的中国传统精神的特性提炼 | 第33-34页 |
·设计精神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 第34-35页 |
·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设计分析与构成 | 第35-39页 |
·行为层“人”的主体要素分析 | 第35-36页 |
·物质层“酒店”的客体要素分析 | 第36-37页 |
·三大设计要素与物质层、观念层和行为层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酒店的两种构成手法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精”与“简”设计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理论研究 | 第39-46页 |
·“精”与“简”设计思想的含义 | 第39-40页 |
·“精”与“简”的关系 | 第40-41页 |
·传统的“繁”与当代的“简” | 第41页 |
·“精”与“简”设计思想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时代发展要求 | 第41页 |
·审美要求 | 第41-42页 |
·生活情趣要求 | 第42页 |
·生态设计要求 | 第42页 |
·中国传统哲学中“精”与“简”思想溯源开思 | 第42-43页 |
·儒家的“中庸之道、节欲说、过犹不及”等思想 | 第42-43页 |
·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大音希声,无声之声”等思想 | 第43页 |
·东方美学思想中:“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弱示强”美学观 | 第43页 |
·中国古典画论中“计白当黑”、“留白”等思想 | 第43页 |
·西方现代艺术中“精”与“简”思想溯源开思 | 第43-46页 |
·表现主义——内在的精神、情感和形式的最本质的表达 | 第43-44页 |
·抽象派——抽象概括与具象简化 | 第44页 |
·纯粹主义——反对装饰 | 第44页 |
·极简主义——精炼的极限者 | 第44-45页 |
·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 | 第45页 |
·日本当代建筑设计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启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基于“精”与“简”思想下的传统韵味的营造手法 | 第46-64页 |
·基于“精”与“简”思想下的“精简”营造手法的提出 | 第46-47页 |
·基于“精”与“简”思想下的“精简”营造手法 | 第46页 |
·中国传统韵味营造的三个层次 | 第46-47页 |
·借用传统的设计思想来“精简”营造 | 第47-56页 |
·“计白当黑”、“留白”思想的借用—不设计的设计 | 第47-49页 |
·“得意忘象、立象表意”思想的借用—原型骨架与主特征的抽取 | 第49-50页 |
·“以少胜多”思想的借用—适应性与“少的精炼” | 第50-52页 |
·“虚实相生”思想的借用—无形又有形的手法 | 第52-54页 |
·“空灵”思想的借用—观者的“虚构之境” | 第54-56页 |
·借用当代艺术的思维来“精简”营造 | 第56-59页 |
·利用抽象性——有意味、有温度的、可共鸣的抽象 | 第56-58页 |
·精简的原型拆解、重构与共生 | 第58-59页 |
·情节塑造传统意境 | 第59-60页 |
·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精简”营造手法 | 第60-62页 |
·用“光”来辅助营造 | 第60-61页 |
·与多媒体、数字技术的结合 | 第61-62页 |
·蒙太奇手法手法的启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基于“精”与“简”思想下的酒店设计原则与意义 | 第64-67页 |
·重视精神内涵营造的原则 | 第64页 |
·形式表现手法简洁的原则 | 第64-65页 |
·整体设计体现时代精神为主的原则 | 第65-66页 |
·设计本质的时代性 | 第65页 |
·设计思维的当代性 | 第65页 |
·设计手法的务实性 | 第65页 |
·设计主体的合宜性 | 第65-66页 |
·基于“精”与“简”思想下的酒店设计的意义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附录A——图表目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