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谈话,回家的智者--杨绛散文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6-7页 |
一、 杨绛散文的谈话对象 | 第7-23页 |
1.六记与“七记”:革命“知己” | 第9-15页 |
(1)《干校六记》的谈话对象 | 第9-11页 |
(2)《丙午丁未年纪事》的谈话对象 | 第11-13页 |
(3)老作家的不同选择 | 第13-15页 |
2. 饮茶忆人:家里家外的“我” | 第15-18页 |
3.《我们仨》:“我”与我们仨 | 第18-21页 |
4. 《走到人生边上》:“回家”路上的“我” | 第21-23页 |
二、 杨绛散文的朴素交流 | 第23-37页 |
1. 杨绛散文的专属意象:梦里梦外的家 | 第23-25页 |
2. 杨绛散文的语言风格:苦心经营的朴素 | 第25-28页 |
3. 杨绛散文的构思选材:大巧似拙的酝酿 | 第28-32页 |
(1)结构合着情感 | 第29-30页 |
(2)材料取来精妙 | 第30-32页 |
4. 杨绛散文的哲学交流:儒家智者话家常 | 第32-37页 |
(1)人生实苦、灵魂不灭 | 第33-34页 |
(2)隐身智者、幽默达观 | 第34-37页 |
三、 杨绛散文的“零”之价值 | 第37-43页 |
1.文学人生的圆满 | 第37-38页 |
2.孤零零的“我”回家 | 第38-41页 |
(1)比翼难齐飞 | 第38-40页 |
(2)孤雏西去早 | 第40-41页 |
3. “零”即朴素风格 | 第41-42页 |
4. 绵长的创作生命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