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温泉学论文

河南鲁山县五大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研究现状第11-17页
     ·国内外地下热水研究现状第11-16页
     ·研究区温泉研究现状第16-17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第19-23页
   ·位置交通与经济状况第19-20页
   ·气象、水文第20-21页
     ·气象第20页
     ·水文第20-21页
   ·地形、地貌第21-23页
第三章 研究区地热地质背景第23-34页
   ·地层岩性第23-24页
     ·地层第23-24页
     ·岩浆岩第24页
   ·地质构造第24-26页
     ·褶皱第24-25页
     ·断裂第25-26页
   ·新构造运动第26页
   ·地震第26-27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27-29页
     ·地下水类型第27-28页
       ·松散岩类孔隙水第27页
       ·碎屑岩类裂隙水第27页
       ·碳酸盐岩溶水第27-28页
       ·基岩裂隙水第28页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第28-29页
   ·大地热流及地温场特征第29-34页
     ·地壳结构及物理特征第29-32页
       ·区域重力场及磁场特征第29-30页
       ·地壳厚度-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第30-32页
     ·区域大地热流及深部地温场特征第32-34页
第四章 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第34-39页
   ·温泉出露概况第34-36页
   ·地下热水的赋存规律第36-39页
     ·大地构造格局的影响第36页
     ·地下热水赋存的岩性和构造特征第36-37页
     ·地形地貌的影响第37-38页
     ·地热与地震的关系第38-39页
第五章 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第39-48页
   ·取样及分析方法第39页
   ·水化学类型及水溶组分的分布特征第39-43页
     ·水化学类型第39-40页
     ·常量组分第40-41页
     ·微量组分第41-43页
   ·岩性、构造与水化学类型的关系第43-44页
   ·地下热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模拟第44-48页
     ·组分分布模型第44-47页
     ·组分分布模拟中的误差传递第47-48页
第六章 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和概念模型第48-60页
   ·地热系统的分类及特征第48页
   ·研究区地热系统类型及特征第48-49页
   ·研究区地热系统的形成机制第49-58页
     ·热源分析第49-50页
     ·水源分析第50-53页
       ·补给来源分析第50-51页
       ·补给高程分析第51-53页
     ·地球化学温标第53-54页
     ·循环深度分析第54-56页
     ·研究区地热系统的热传递第56-57页
     ·构造分析第57-58页
   ·研究区地热系统的地质成因模式第58-6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个人简介第67-68页
附表第68-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叠前数据分析的地震多波Q补偿
下一篇:西藏中部典型温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