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 ·辊压机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 ·辊压机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 ·辊压机发展及应用概况 | 第16-17页 |
| ·挤压辊的失效与堆焊修复 | 第17-19页 |
| ·挤压辊的失效 | 第17-18页 |
| ·挤压辊的堆焊修复 | 第18-19页 |
| ·焊接热影响区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 第19-25页 |
| ·焊接热影响区的显微组织 | 第19-23页 |
| ·中碳调质钢焊接热影响区的脆化机制 | 第23-24页 |
| ·改善中碳钢焊接热影响区韧性的措施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试验设备与分析方法 | 第27-36页 |
| ·试验设计思路 | 第27页 |
|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备 | 第27-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 ·试验设备 | 第28-29页 |
| ·焊接工艺 | 第29-31页 |
| ·单道堆焊工艺 | 第29-30页 |
| ·双道堆焊工艺 | 第30-31页 |
| ·焊接热循环参数的测定 | 第31-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 ·光学显微组织分析 | 第32-33页 |
| ·SEM 和 EDS 分析 | 第33页 |
| ·稀释率和成形系数测定 | 第33-34页 |
| ·维氏硬度测量原理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堆焊焊接热循环参数的特征及分析 | 第36-44页 |
| ·焊接热循环参数及特征 | 第36-37页 |
| ·焊接热输入的计算 | 第37页 |
| ·焊接热循环参数的测量 | 第37-39页 |
| ·多路数显函数 X-Y 温度记录仪的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 ·热电偶测温试验 | 第38-39页 |
| ·堆焊焊接热循环参数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9-43页 |
| ·测量结果 | 第39-4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热输入对单道堆焊 45 调质钢热影响区组织和显微硬度影响 | 第44-66页 |
| ·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62页 |
| ·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宏观形貌 | 第44-50页 |
| ·不同区域的金相组织 | 第50-6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61-62页 |
| ·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4页 |
| ·显微硬度试验结果 | 第62-64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热输入对双道堆焊 45 调质钢热影响区组织和显微硬度影响 | 第66-73页 |
| ·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6-69页 |
| ·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宏观形貌 | 第66-67页 |
| ·不同区域的金相组织 | 第67-69页 |
| ·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71页 |
| ·显微硬度试验结果 | 第69-70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