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法制备超细铜粉的工艺及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概述 | 第8-11页 |
| ·纳米铜粉 | 第8-10页 |
| ·超细铜粉 | 第10-11页 |
| ·常规铜粉的制备方法 | 第11-17页 |
| ·球磨法 | 第12-13页 |
| ·气相蒸发法 | 第13-14页 |
| ·等离子体法 | 第14页 |
| ·γ射线辐照-水热结晶联合法 | 第14-15页 |
| ·超声电解电沉积法 | 第15-16页 |
| ·超临界流体干燥法(SCFD) | 第16-17页 |
| ·化学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 | 第17-20页 |
| ·甲醛法 | 第17-18页 |
| ·水合肼法 | 第18页 |
| ·次亚磷酸钠法 | 第18页 |
| ·硼氢化物法 | 第18-19页 |
| ·锌粉还原法 | 第19页 |
| ·抗坏血酸法 | 第19-20页 |
| ·超声场辅助增强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 | 第20页 |
| ·铜粉的抗氧化处理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 ·原料 | 第23-24页 |
| ·反应机理 | 第24-27页 |
| ·抗氧化机理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 ·试验药品 | 第30页 |
|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 ·铜粉的制备 | 第31页 |
| ·电阻的测量 | 第31-32页 |
| ·激光粒度分析 | 第32页 |
| ·抗氧化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33-39页 |
| ·不同还原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正交试验表 | 第34-35页 |
| ·条件试验 | 第35-37页 |
| ·不同络合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70页 |
| ·不同还原剂对铜粉性能的影响 | 第39-51页 |
| ·甲醛体系 | 第39-40页 |
| ·硼氢化钠 | 第40-42页 |
| ·次磷酸钠 | 第42-43页 |
| ·还原剂A体系 | 第43-46页 |
| ·还原剂B体系 | 第46-48页 |
| ·混合体系 | 第48-51页 |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 ·对于粒度 | 第52-53页 |
| ·对于电阻 | 第53-55页 |
| ·对于产率 | 第55-57页 |
| ·因素实验结果讨论 | 第57-64页 |
| ·还原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络合剂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8-59页 |
| ·pH值对反应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 ·硫酸铜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其他络合剂 | 第64-67页 |
| ·抗氧化性能测试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工业化应用前景 | 第70-73页 |
| ·中型试验 | 第70-72页 |
| ·试验 | 第70页 |
| ·试验结果 | 第70-72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总结论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