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1. 引论 | 第10-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5页 |
2. 城市游憩理论探讨 | 第15-20页 |
·游憩的概念探讨 | 第15-18页 |
·旅游、休闲与游憩 | 第15-17页 |
·游憩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 第17-18页 |
·游憩的产生机制探讨 | 第18-19页 |
·绿洲城市游憩 | 第19-20页 |
3. 绿洲型城市游憩系统开发理论 | 第20-25页 |
·关于游憩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游憩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理论 | 第20-21页 |
·游憩系统的空间层次理论 | 第21页 |
·圈层结构理论与点-轴线开发理论 | 第21页 |
·游憩感应空间原理 | 第21-22页 |
·绿洲城市乌鲁木齐游憩系统开发所依据的原则 | 第22-25页 |
·注重绿洲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2页 |
·文化性与教育性原则 | 第22-23页 |
·全民体育健身原则 | 第23-24页 |
·游憩资源与旅游资源相互融合 | 第24页 |
·人文关怀原则 | 第24页 |
·发展休闲农业和关注农业原则 | 第24-25页 |
4. 乌鲁木齐市民游憩活动现状 | 第25-32页 |
·城市总体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乌鲁木齐游憩发展的自然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与游憩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性状分析 | 第26-27页 |
·城市游憩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7-32页 |
·冬季休闲游憩活动的满意程度 | 第28页 |
·不同民族对总体环境的评价 | 第28-29页 |
·按年龄、性别、职业、月均收入和文化程度分析乌鲁木齐市民游憩活动的目的 | 第29-30页 |
·根据不同划分标准休闲游憩活动有不同分类 | 第30-31页 |
·性别对游憩活动目的的影响 | 第31-32页 |
·休闲游憩活动的参与程度特征分析 | 第32页 |
5. 乌鲁木齐城市游憩产品开发体系 | 第32-42页 |
·乌鲁木齐城区游憩体系,日常生活型游憩 | 第32-36页 |
·建成区依据城市发展规划,拉开游憩空间规划 | 第32-33页 |
·塑造乌鲁木齐城市特色形象,营造家的感觉 | 第33-36页 |
·建成区外围环城游憩带,休闲型游憩活动产品 | 第36-39页 |
·近郊环城游憩区 | 第36-37页 |
·远郊(泛化)环城游憩区 | 第37-39页 |
·周边地市旅游型游憩区,旅游型游憩产品 | 第39页 |
·游憩产品开发的支持系统 | 第39-42页 |
·政策资金支持 | 第40页 |
·解决乌鲁木齐市民旅游的季节性问题 | 第40页 |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第40-41页 |
·大力改善交通状况 | 第41页 |
·加强立法、统计工作和规划工作 | 第41页 |
·信息传播支持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乌鲁木齐市民工作日及休息日休闲游憩活动问卷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