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本草著作中白芍、赤芍之研究
| 目录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1页 | 
| 2 古代本草著作概述 | 第11-13页 | 
| ·本草著作的概念 | 第11页 | 
| ·本草著作的数量 | 第11-12页 | 
| ·本草著作的分类 | 第12页 | 
| ·本草著作的价值 | 第12-13页 | 
| 3 芍药、白芍、赤芍历史沿革 | 第13-18页 | 
| ·先秦时期 | 第13页 | 
| ·秦汉时期 | 第13-14页 | 
| ·魏晋南北朝 | 第14-15页 | 
| ·隋唐五代 | 第15页 | 
| ·宋金元 | 第15-16页 | 
| ·明代 | 第16页 | 
| ·清代 | 第16-18页 | 
| 4 芍药别名研究 | 第18-20页 | 
| ·芍药别名 | 第18-19页 | 
| ·白芍药别名 | 第19页 | 
| ·赤芍药别名 | 第19-20页 | 
| 5 生境采栽 | 第20-22页 | 
| ·生境采栽 | 第20-21页 | 
| ·药物形态 | 第21-22页 | 
| 6 加工炮制 | 第22-23页 | 
| ·净制 | 第22页 | 
| ·粉碎 | 第22页 | 
| ·蒸制 | 第22页 | 
| ·煮制 | 第22页 | 
| ·炒制 | 第22-23页 | 
| 7 性味归经 | 第23-25页 | 
| ·味: | 第23页 | 
| ·性: | 第23页 | 
| ·归经: | 第23页 | 
| ·升降: | 第23页 | 
| ·毒性 | 第23-25页 | 
| 8 功效主治 | 第25-27页 | 
| 9 配伍 | 第27-28页 | 
| 10 宜忌 | 第28-29页 | 
| ·宜 | 第28页 | 
| ·禁忌 | 第28-29页 | 
| 11 附方 | 第29-30页 | 
| ·主治病证 | 第29页 | 
| ·剂型剂量 | 第29页 | 
| ·服用方法 | 第29-30页 | 
| 12 讨论 | 第30-32页 | 
| ·芍药、白芍、赤芍历史沿革 | 第30页 | 
| ·芍药产地变迁 | 第30页 | 
| ·芍药别名研究 | 第30-31页 | 
| ·赤白芍炮制法 | 第31页 | 
| ·赤白芍主治功效 | 第31页 | 
| ·赤白芍区别法 | 第31-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个人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