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20页 |
| ·我国再生纤维与废纸回收利用情况 | 第8-9页 |
| ·回收纸的来源与分类 | 第9-10页 |
| ·再生纤维的加工过程 | 第10-13页 |
| ·再生纤维的特性 | 第11-12页 |
| ·废纸脱墨 | 第12-13页 |
| ·废纸利用过程的污染治理 | 第13-15页 |
| ·废水的处理 | 第13-14页 |
| ·固体废物的处理 | 第14-15页 |
| ·浮选柱技术 | 第15-18页 |
| ·浮选柱结构和特点 | 第15-16页 |
| ·浮选柱的应用 | 第16页 |
| ·浮选柱的工艺条件 | 第16-17页 |
| ·浮选柱脱墨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 ·浆渣得率 | 第17页 |
| ·白度 | 第17页 |
| ·有效残余油墨浓度(ERIC)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2 废纸脱墨渣回收价值研究 | 第20-30页 |
|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实验设备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 ·打浆和纤维收集 | 第20页 |
| ·灰分的测定 | 第20-21页 |
| ·漂白 | 第21-22页 |
| ·配抄和纸张性能测定 | 第22页 |
| ·保水值的测定 | 第22页 |
| ·纤维静态接触角 | 第22-23页 |
| ·结晶度 | 第23页 |
| ·扫描电镜 | 第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 ·脱墨渣含量、白度及漂白结果 | 第23-24页 |
| ·脱墨渣添加比例对浆料保水值、接触角及结晶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脱墨渣添加比例对手抄片性能的影响 | 第25-27页 |
| ·扫描电镜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脱墨渣的组分及白度 | 第29页 |
| ·脱墨渣添加配抄手抄片的性能研究 | 第29-30页 |
| 3 利用浮选柱回收脱墨渣工艺条件优化 | 第30-38页 |
| ·实验原料 | 第30-31页 |
| ·脱墨渣 | 第30页 |
| ·脱墨渣物理性能测定 | 第30-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实验设备 | 第31页 |
| ·浮选工艺条件 | 第31页 |
| ·脱墨渣浮选所得固形物的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 ·浆浓 | 第32-33页 |
| ·进料-底流速率 | 第33-34页 |
| ·空气速率 | 第34-35页 |
| ·空气压力 | 第35-36页 |
| ·洗水速率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4 脱墨渣的浮选与固形物添加配抄实验 | 第38-56页 |
| ·实验原料 | 第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 ·脱墨渣的备料和浮选 | 第38-39页 |
| ·固形物纤维素含量测定 | 第39页 |
| ·固形物添加配抄 | 第39-40页 |
| ·手抄片性能测定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53页 |
| ·固形物中纤维含量 | 第40-41页 |
| ·固形物回收率最佳组手抄片的性能 | 第41-45页 |
| ·固形物ERIC最佳组手抄片的性能 | 第45-48页 |
| ·固形物白度最佳组手抄片的性能 | 第48-50页 |
| ·添加硫酸铝对手抄片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扫描电镜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6页 |
| 5 总结论与创新点及建议 | 第56-60页 |
| ·脱墨渣的回用价值研究 | 第56页 |
| ·利用浮选柱回收脱墨渣工艺条件优化 | 第56-57页 |
| ·脱墨渣的浮选与固形物添加配抄实验 | 第57页 |
| ·创新点 | 第57-58页 |
| ·建议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
| 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