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竖向载荷下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特征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2 IDARC分析程序简介 | 第10-34页 |
| ·IDARC综述 | 第10-11页 |
| ·程序介绍及单元模型 | 第11-18页 |
| ·结构整体模型 | 第11页 |
| ·结构单元模型 | 第11-17页 |
| ·单元恢复力模型 | 第17-18页 |
| ·梁、柱、剪力墙单元刚度计算 | 第18-20页 |
| ·结构单元的fiber模型 | 第20-23页 |
| ·极限变形能力的计算 | 第23页 |
| ·IDARC分布塑性模型 | 第23-26页 |
| ·IDARC屈服渗透模型 | 第26-28页 |
| ·非线性动力分析过程描述 | 第28页 |
| ·阻尼矩阵的计算 | 第28-29页 |
| ·P- 效应 | 第29页 |
| ·IDARC损伤分析 | 第29-30页 |
| ·六层框架对比分析 | 第30-34页 |
| 3 非线性动力分析前的准备 | 第34-36页 |
| ·材料强度取值 | 第34页 |
| ·地震波地面运动的选取 | 第34-36页 |
| ·地震动幅值的调整 | 第34-35页 |
| ·地震动持续时间的确定 | 第35页 |
| ·本文分析所选地震波 | 第35-36页 |
| 4 多层框架设计 | 第36-43页 |
| ·分析框架设计 | 第36-41页 |
| ·分析所选地震波 | 第41-43页 |
| 5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评价 | 第43-76页 |
| ·7度、活载2.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43-46页 |
| ·7度区活荷载2.0 结构的反应 | 第43-45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45-46页 |
| ·7度、活载4.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46-50页 |
| ·7度区活荷载4.0 结构的反应 | 第46-49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49-50页 |
| ·7度、活载6.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50-53页 |
| ·7度区活荷载6.0 结构的反应 | 第50-52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52-53页 |
| ·8度、活载2.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53-57页 |
| ·8度区活荷载2.0 结构的反应 | 第53-56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56-57页 |
| ·8度、活载4.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57-60页 |
| ·8度区活荷载4.0 结构的反应 | 第57-59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59-60页 |
| ·8度、活载6.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60-64页 |
| ·8度区活荷载6.0 结构的反应 | 第60-63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63-64页 |
| ·10层8度、活载2.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64-68页 |
| ·8度区活荷载2.0 结构的反应 | 第64-66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66-68页 |
| ·10层8度、活载4.0 罕遇地震下的框架分析 | 第68-73页 |
| ·8度区活荷载4.0 结构的反应 | 第68-71页 |
| ·单元截面屈服、损伤情况及屈服时间序列 | 第71-73页 |
| ·对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评价 | 第73-76页 |
| ·框架整体反应评价 | 第73页 |
| ·单元反应评价 | 第73-74页 |
| ·第一批梁屈服铰的转动随竖向荷载增大时的变化 | 第74-76页 |
| 6 结语 | 第76-78页 |
| ·主要工作和分析结论 | 第76页 |
| ·今后的研究工作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