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外部造型细部设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插图目录 | 第11-15页 |
| 1 绪论 | 第15-33页 |
| ·基本概念的阐释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5-19页 |
| ·现代建筑 | 第15-16页 |
| ·细部 | 第16-18页 |
| ·细部设计 | 第18-19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9-24页 |
| ·中国当代建筑对细部设计的忽视与轻视 | 第19-22页 |
| ·现代建筑细部设计的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4-30页 |
| ·细部对建筑整体的重要性 | 第24-28页 |
| ·建筑细部设计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28-30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30-33页 |
| 2 建筑细部设计的内容 | 第33-47页 |
| ·细部产生的部位 | 第33-35页 |
| ·空间组织与细部设计 | 第35-38页 |
| ·人性空间的体现 | 第35-36页 |
| ·空间组织设计 | 第36-38页 |
| ·结构构件的细部处理 | 第38-42页 |
| ·结构构件的形式处理 | 第39-40页 |
| ·利用结构构思完善、创造细部形式 | 第40-42页 |
| ·功能构件的细部处理 | 第42-44页 |
| ·装饰性细部设计 | 第44-47页 |
| 3 影响建筑细部处理的相关因素 | 第47-59页 |
| ·物质因素 | 第47-51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7-49页 |
| ·气候状况 | 第49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9-50页 |
| ·技术水平 | 第50页 |
| ·材料 | 第50-51页 |
| ·人文因素 | 第51-56页 |
| ·时代审美意识 | 第51-53页 |
| ·民族文化传统 | 第53-54页 |
| ·生活方式 | 第54页 |
| ·建筑形式美原则及造型规律 | 第54-56页 |
| ·设计者自身审美取向 | 第56-59页 |
| 4 建筑细部设计原则 | 第59-77页 |
| ·部分与整体的协同关系 | 第59-67页 |
| ·设计构思的整体把握 | 第59-61页 |
| ·尺度的控制 | 第61-67页 |
| ·细部的尺度功能 | 第61-64页 |
| ·尺度控制的途径 | 第64-65页 |
| ·尺度控制的原则 | 第65-67页 |
| ·历史文脉和地域性特色的体现 | 第67-71页 |
| ·细部的历史性、象征性 | 第68-70页 |
| ·细部的关联性 | 第70-71页 |
| ·建筑技术与材料的把握 | 第71-77页 |
| ·技术表现倾向的形成 | 第72-73页 |
| ·建筑材料的把握 | 第73-77页 |
| 5 建筑细部设计的手法及实例分析 | 第77-101页 |
| ·建筑符号学提供的细部处理方法--具象的方法 | 第77-84页 |
| ·建筑符号学理论 | 第77-78页 |
| ·拷贝 | 第78页 |
| ·重复和韵律 | 第78-80页 |
| ·提炼和简化 | 第80-81页 |
| ·替换 | 第81页 |
| ·变形、分裂和夸张 | 第81-82页 |
| ·深奥和诠释 | 第82-83页 |
| ·虚幻 | 第83页 |
| ·多价和多元 | 第83-84页 |
| ·建筑类型学提供的细部处理方法--抽象的方法 | 第84-90页 |
| ·建筑类型学理论 | 第84-86页 |
| ·借用和移植 | 第86-88页 |
| ·异化 | 第88-90页 |
| ·建筑现象学提供的细部处理方法--意象的方法 | 第90-94页 |
| ·建筑现象学理论 | 第90-92页 |
| ·意境 | 第92-94页 |
| ·提炼 | 第94页 |
| ·追求建筑师“个人意识”的细部设计手法 | 第94-99页 |
| ·阳光与阴影 | 第95-96页 |
| ·色彩与造型 | 第96-97页 |
| ·质感与细部效果 | 第97-99页 |
| ·小结 | 第99-101页 |
| 6 实践及结语 | 第101-105页 |
| ·重庆南岭雅舍细部设计 | 第101-103页 |
| ·工程概况 | 第101-102页 |
| ·细部设计 | 第102-103页 |
| ·结语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 附: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