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目录 | 第1-11页 |
表目录 | 第11-12页 |
缩略词说明 | 第12-14页 |
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的功用及发展趋势 | 第18-21页 |
1.1.1 总体任务目标和功用 | 第18-19页 |
1.1.2 多卫星分布式协同观测 | 第19-20页 |
1.1.3 智能化的自主协同运行模式 | 第20-21页 |
1.2 多卫星系统优化设计面临的复杂性 | 第21-25页 |
1.2.1 系统优化设计问题描述 | 第21-22页 |
1.2.2 优化问题各环节面临的复杂性 | 第22-25页 |
1.3 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3.1 系统总体性能和效能评估 | 第25-26页 |
1.3.2 系统总体性能测度的求解 | 第26-27页 |
1.3.3 卫星系统优化 | 第27-28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34页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8-31页 |
1.4.2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31-33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多卫星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 第34-48页 |
2.1 复杂系统的一般性特征 | 第34-36页 |
2.2 对地观测多卫星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第36-47页 |
2.2.1 实体多样性与复杂性 | 第36-37页 |
2.2.2 实体间相互关系的高度祸合性 | 第37-39页 |
2.2.3 系统规模 | 第39-40页 |
2.2.4 动态演化性 | 第40-42页 |
2.2.5 非线性 | 第42-44页 |
2.2.6 不确定性和不确知性 | 第44-45页 |
2.2.7 涌现性 | 第45-46页 |
2.2.8 层次性 | 第46页 |
2.2.9 系统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 第46-47页 |
2.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复杂多卫星系统的分布与协同结构特征研究 | 第48-62页 |
3.1 系统构成的基本形态 | 第48-51页 |
3.1.1 系统构成-同构型与异构型 | 第48页 |
3.1.2 空间布局-对称与非对称构型 | 第48-50页 |
3.1.3 覆盖特性 | 第50-51页 |
3.2 时间、空间和物理特性的分布与协同 | 第51-53页 |
3.2.1 物理层分布与协同 | 第51-52页 |
3.2.2 面向时空覆盖能力扩展的分布与协同 | 第52-53页 |
3.2.3 面向频谱覆盖能力扩展的分布与协同 | 第53页 |
3.2.4 面向功能综合的分布与协同 | 第53页 |
3.3 星座与飞行编队的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3.3.1 相同特征 | 第53页 |
3.3.2 主要区别 | 第53-54页 |
3.4 复杂形态的多卫星系统 | 第54-56页 |
3.4.1 多星座系统和多编队系统 | 第54-55页 |
3.4.2 复合型与综合型多卫星系统 | 第55-56页 |
3.5 智能感知多卫星系统的自主协同运行模式分析 | 第56-61页 |
3.5.1 MSS自主运行-智能的移位 | 第56页 |
3.5.2 自主运行 MSS的基本特征 | 第56页 |
3.5.3 自主运行 MSS的总体功能要求 | 第56-58页 |
3.5.4 实现多卫星自主运行模式的主要机制 | 第58页 |
3.5.5 基于 Agent的自主运行 MSS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3.5.6 基于 MAS的MSS规划控制组织结构 | 第59-61页 |
3.6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复杂多卫星系统总体效能的分析方法 | 第62-77页 |
4.1 系统效能分析方法简要述评 | 第62-65页 |
4.1.1 效能的基本定义 | 第62页 |
4.1.2 系统效能主要分析方法述评 | 第62-65页 |
4.2 基于仿真的复杂多卫星系统效能分析和优化方法总体框架 | 第65-67页 |
4.2.1 明确系统效能分析目的和界定系统及其环境 | 第66页 |
4.2.2 明确任务目标及要求 | 第66页 |
4.2.3 确定效能测度和性能测度集合 | 第66页 |
4.2.4 MoE和 MoP的求解方法及模型 | 第66-67页 |
4.2.5 构建综合建模与仿真环境 | 第67页 |
4.2.6 基于仿真的复杂 MSS性能与效能分析 | 第67页 |
4.2.7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综合效能评估与优化 | 第67页 |
4.2.8 综合建模与仿真环境的扩展 | 第67页 |
4.3 复杂多卫星系统及其环境的界定 | 第67-69页 |
4.3.1 信息获取系统与信息感知系统 | 第68-69页 |
4.3.2 天基综合信息网 | 第69页 |
4.3.3 空间信息综合应用体系 | 第69页 |
4.3.4 环境系统 | 第69页 |
4.4 子系统效能分析及效能测度确定方法的讨论 | 第69-71页 |
4.4.1 任务要求分解法 | 第70页 |
4.4.2 全系统效能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70-71页 |
4.5 信息获取任务要求分析及总体效能测度的提出 | 第71-72页 |
4.5.1 信息感知系统的总体任务要求 | 第71页 |
4.5.2 信息获取效能测度的提出 | 第71-72页 |
4.6 信息获取效能测度 CAQR的具体化 | 第72-76页 |
4.6.1 卫星遥感信息获取的根本机理 | 第72-73页 |
4.6.2 目标电磁信号的 SSET空间 | 第73页 |
4.6.3 遥感器对电磁信号 SSET空间的截取与离散化 | 第73-74页 |
4.6.4 多卫星信息获取系统的总体效能测度 | 第74-76页 |
4.7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多卫星信息获取系统总体性能和效能的定量求解模型 | 第77-119页 |
5.1 总体性能求解模型 | 第77-84页 |
5.1.1 系统SSET覆盖区域 | 第77-78页 |
5.1.2 系统SSET分辨率 | 第78-80页 |
5.1.3 单个遥感器的信息容量 | 第80-81页 |
5.1.4 遥感信息获取的信息粒模型 | 第81-82页 |
5.1.5 多卫星信息获取系统的信息容量 | 第82-84页 |
5.2 遥感信息获取效能分析基本概念的提出 | 第84-90页 |
5.2.1 观测对象的 SSET特性描述 | 第84-87页 |
5.2.2 SSET物理覆盖判据与有效覆盖判据 | 第87-88页 |
5.2.3 信息获取充分信息量 | 第88-90页 |
5.3 基于仿真的遥感信息获取效能求解方法和模型 | 第90-110页 |
5.3.1 确定系统基本组成和描述总体任务目标 | 第90-91页 |
5.3.2 确定瞬时有效覆盖状态判据 | 第91页 |
5.3.3 空间系统SSET特性描述模型 | 第91-95页 |
5.3.4 瞬时有效覆盖状态分析和判定模型 | 第95-104页 |
5.3.5 基于仿真的系统效能测度分析一有效覆盖状态的统计特性 | 第104-110页 |
5.4 基于仿真的多卫星非规则覆盖区域的通用求解算法 | 第110-118页 |
5.4.1 卫星系统覆盖区域的非规则性 | 第110-112页 |
5.4.2 地球表面区域网格点的划分方法 | 第112-113页 |
5.4.3 “池中投石法” | 第113-115页 |
5.4.4 “油环点火法” | 第115-117页 |
5.4.5 “逐步吸收法 | 第117-118页 |
5.4.6 多个单连通非规则覆盖区域的覆盖点集搜索策略 | 第118页 |
5.5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复杂系统的CLTM建模与可靠度递归综合计算 | 第119-128页 |
6.1 复杂大系统可靠性模型及其综合计算特点分析 | 第119-120页 |
6.1.1 模型复杂性 | 第119-120页 |
6.1.2 综合计算的复杂性 | 第120页 |
6.1.3 简单性因素的存在 | 第120页 |
6.2 CLTM一体化综合建模与可靠度递归综合算法 | 第120-124页 |
6.2.1 系统 CLTM建模 | 第121-123页 |
6.2.2 基于 CLTM的可靠度递归综合算法 | 第123-124页 |
6.3 系统 CLTM综合建模与可靠性计算软件的设计实现 | 第124-125页 |
6.3.1 基本设计思想 | 第124-125页 |
6.3.2 软件总体框架 | 第125页 |
6.4 CLTM建模与可靠性求解方法示例 | 第125-127页 |
6.4.1 示例系统描述 | 第125-126页 |
6.4.2 系统的 CLTM分解 | 第126页 |
6.4.3 可视动态交互 CLTM建模 | 第126页 |
6.4.4 基于 CLTM动态模型的可靠度递归综合计算 | 第126-127页 |
6.4.5 软件辅助功能与运行环境 | 第127页 |
6.5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基于 MAO的复杂多卫星系统整体建模与仿真方法 | 第128-139页 |
7.1 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思路 | 第128-131页 |
7.1.1 建模与仿真所面临的复杂性 | 第128页 |
7.1.2 解决复杂性的总体思路 | 第128-130页 |
7.1.3 传统建模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 | 第130-131页 |
7.2 面向对象的建模与仿真(OOMS) 方法 | 第131-133页 |
7.2.1 OOMS的根本机理 | 第131-132页 |
7.2.2 OOMS为复杂系统整体建模与仿真所提供的优良机制 | 第132-133页 |
7.2.3 当前 OOMS技术存在的局限性 | 第133页 |
7.3 基于多Agent的建模与仿真(MABMS) 方法 | 第133-135页 |
7.3.1 Agent和 MAS的主要特征 | 第133-134页 |
7.3.2 建模与仿真领域中的 Agent与Object | 第134-135页 |
7.3.3 MABMS方法 | 第135页 |
7.4 基于 MAO的复杂多卫星系统整体建模与仿真框架 | 第135-138页 |
7.4.1 构建复杂多卫星系统的 MAOBMS环境 | 第137页 |
7.4.2 基于 MAO的多卫星系统综合建模、仿真与优化 | 第137-138页 |
7.5 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八章 面向MAO的复杂多卫星系统解构与重构 | 第139-161页 |
8.1 面向MAO的复杂多卫星系统解构与重构的基本方法 | 第139-143页 |
8.1.1 Agent模型与Object模型共存 | 第139-140页 |
8.1.2 面向MAO的系统分解以及实体属性的确定方法 | 第140-141页 |
8.1.3 面向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的系统实体建模及其属性确定方法 | 第141-143页 |
8.1.4 Agent和 Object模型粒度的确定原则 | 第143页 |
8.2 面向Object的复杂多卫星系统解构与重构 | 第143-149页 |
8.2.1 系统的 Object类图与类定义 | 第143-147页 |
8.2.2 系统的基本构成模式 | 第147-148页 |
8.2.3 面向多 Object的分解与聚合规则约定 | 第148-149页 |
8.3 面向Agent的复杂多卫星系统解构和重构 | 第149-160页 |
8.3.1 基本观点与方法 | 第149-151页 |
8.3.2 系统中Agent实体的确定 | 第151页 |
8.3.3 Agent的一般性模型及其分类 | 第151-152页 |
8.3.4 卫星 Agent模型构造 | 第152-158页 |
8.3.5 自主协同运行多卫星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模型 | 第158-160页 |
8.4 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九章 复杂多卫星系统综合建模与仿真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 第161-171页 |
9.1 基本设计思路 | 第161-162页 |
9.2 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 第162-163页 |
9.3 软件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 第163-170页 |
9.3.1 可视交互的系统混合异构层次化整体建模 | 第164页 |
9.3.2 综合性能和效能的仿真分析 | 第164-166页 |
9.3.3 仿真运行监控模式和实验框架设计 | 第166页 |
9.3.4 二维/三维空间视景演示平台设计 | 第166-168页 |
9.3.5 软件开发和运行环境 | 第168-170页 |
9.4 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1-176页 |
10.1 工作总结 | 第171-173页 |
10.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73-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6页 |
附录A 空间系统坐标系定义 | 第186-188页 |
附录B 主要常量定义 | 第188-189页 |
附录C MSSE与 STK的卫星轨道预报比较 | 第189-191页 |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 第191-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