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乳腺肿瘤论文

CYP1A1 MspⅠ、ER PvuⅡ、ER XbaⅠ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缩略词表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1 前言第14-21页
   ·研究背景第14-19页
     ·乳腺癌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第14-15页
     ·雌激素及其相关因素与乳腺癌关系密切第15-19页
   ·口腔黏膜细胞用于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第19页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第19-21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1-31页
   ·研究对象第21-22页
     ·总项目研究病例第22页
     ·总项目研究对照第22页
   ·结构式问卷调查第22页
   ·本研究样本量第22-24页
   ·实验研究方法第24-29页
     ·口腔黏膜细胞的采集第24-25页
     ·酚/氯仿简易口腔黏膜细胞DNA抽提法第25页
     ·CYP1A1 MspI多态性检测第25-26页
     ·ER PvuII,XbaI多态性检测第26-29页
   ·质量控制第29-30页
     ·口腔黏膜/血液CYP1A1 MspI、ER PvuII及XbaI PCR-RFLP图谱比较第29页
     ·PCR-RFLP重复性实验第29页
     ·实验结果的双遍录入第29-30页
   ·统计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一部分:环境危险因素第31-59页
   ·一般情况第31页
     ·实验概况第31页
     ·病理诊断比例第31页
     ·实验研究样本与总研究项目样本在人口学特征上的比较第31页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第31页
   ·乳腺癌环境危险因素的探索第31-59页
     ·月经史与乳腺癌关系分析第32页
     ·妊娠、流产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2-33页
     ·避孕药、性激素使用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3页
     ·疾病史、治疗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3-34页
     ·个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4页
     ·不同时期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4-35页
     ·职业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5页
     ·乳腺癌家族史及恶性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5页
     ·乳腺癌分离比和遗传度计算第35页
     ·五年前饮食史与乳腺癌的关系第35-5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二部分: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第59-89页
   ·CYP1A1 MspI、ER PvuII及XbaI多态在女性一般人群中的分布第59页
   ·单基因多态与乳腺癌的关系第59-60页
     ·CYP1A1 MspI与乳腺癌第59-60页
     ·ER PvuII与乳腺癌第60页
     ·ER XbaI与乳腺癌第60页
   ·双基因位点多态与乳腺癌联合危险度估计第60-61页
     ·全部研究对象第60-61页
     ·未绝经妇女第61页
   ·三基因位点多态与乳腺癌联合危险度估计第61页
     ·全部研究对象第61页
     ·未绝经妇女第61页
   ·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联合危险度估计第61-64页
     ·CYP1A1 MspI多态与环境因素联合危险度估计第62-63页
     ·ER PvuII多态与环境因素联合危险度估计第63-64页
     ·ER XbaI多态与环境因素联合危险度估计第64页
     ·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联合危险度估计总结第64页
   ·基因多态与乳腺癌关系的分层分析第64-65页
     ·CYP1A1 MspI与乳腺癌关系的分层分析第65页
     ·ER PvuII与乳腺癌关系的分层分析第65页
     ·ER XbaI与乳腺癌关系的分层分析第65页
   ·上海市女性乳腺癌主要危险因素探索第65-89页
5 讨  论第89-102页
   ·环境因素与乳腺癌关系探讨第89-91页
     ·口服避孕药(OCs)第89-90页
     ·激素替代疗法(HRT)第90-91页
   ·雌激素相关基因多态与乳腺癌易感性的探讨第91-93页
     ·雌激素代谢酶基因多态(CYP1A1 MspI)第91-92页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ER PvuII, XbaI)第92-93页
   ·基因-基因联合危险度与乳腺癌第93-94页
   ·基因-环境因素联合危险度与乳腺癌第94-95页
   ·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发病持续上升的病因模式探索和预防策略第95-98页
     ·病因模式探索第95-97页
     ·预防策略第97-98页
   ·口腔黏膜细胞用于基因多态研究的实验问题第98-100页
   ·本研究的结论、特色和不足第100-101页
     ·结论第100页
     ·创新与研究特色第100页
     ·缺点与不足第100-101页
   ·今后的研究方向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1页
综  述第111-127页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以及获得的奖励第127-128页
致 谢第128-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及救济
下一篇:电解还原制备间氨基苯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