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

现代航空港空间设计理论研究

绪论第1-13页
 1 现代航空运输建设的发展概况第9-10页
 2 航空时代的到来第10-11页
 3 航空港研究的意义第11页
 4 研究的方法和结构框架第11-13页
第一章 初识航空港第13-16页
   ·航空港的分类第13页
   ·航空港的分级第13-14页
   ·航空港的组成第14-16页
第二章 航空港的选址第16-27页
   ·航空港与城市的关系第16-19页
     ·空间关系第16页
     ·交通联系第16-18页
     ·距离关系第18-19页
   ·航空港的选址第19-27页
     ·地形地貌第19页
     ·主导风向第19-20页
     ·净空条件第20-22页
     ·噪声影响第22-25页
     ·人为因素第25页
     ·“预测一选址一评价”的模式第25-27页
第三章 航空港的总平面规划第27-39页
   ·航空港的构形第27-33页
     ·跑道构形第27-29页
     ·滑行道构形第29页
     ·等待起飞机坪第29-30页
     ·航站区与跑道的关系第30-33页
   ·飞行器与停机坪第33-35页
   ·容量第35页
   ·航空港的用地规模第35-36页
   ·对外交通第36-39页
第四章 航站楼的空间构成与设计第39-85页
   ·航站楼的发展历程第39-40页
   ·航站楼的功能构成及演变特点第40-49页
     ·航站楼的功能构成第40-41页
     ·航站楼功能演变的特点第41-47页
     ·中商业娱乐比重的突出旅游的shopping mall第47-49页
   ·航站楼的流程组织与分析第49-59页
     ·航站楼的流程组织第49-52页
     ·旅客流线特征分析第52-55页
       ·旅客的行为特征表现第52-53页
       ·旅客空间标准和适宜步行距离第53-55页
     ·行李流线特征分析第55-59页
       ·行李传送系统选择第55页
       ·客运行李处理的流程第55-59页
   ·航站楼的平面构形第59-78页
     ·航站平面构形的依据第59-60页
     ·航站楼的空侧概念方式和评价第60-78页
       ·航站楼空侧概念方式第60-74页
       ·航站概念的组合和变化第74-75页
       ·航站概念选择的评价第75-78页
   ·航站楼的剖面设计第78-83页
   ·航站楼的基本设计原则第83-85页
第五章 航站楼的辅助系统设计第85-103页
   ·航站楼指示导向系统第85-86页
   ·航站楼旅客捷运系统第86-89页
   ·数字化信息网络的应用第89-94页
     ·数字信息服务和控制系统第90-93页
     ·全球信息网络的接入第93页
     ·未来的数字化空中交通管制第93-94页
   ·航站楼防火和安全系统第94-98页
     ·防火系统第94-96页
     ·安全和保安系统第96-98页
   ·无障碍设计第98-103页
第六章 航站楼结构构造的技术因素第103-114页
   ·新的空间模式的形成第103页
   ·新空间模式的结构适应性转变第103-106页
     ·结构构造的简约化第103页
     ·结构构件的标准化第103-104页
     ·生态节能的屋顶结构第104-105页
     ·可生长的结构体系第105-106页
   ·技术提供的可能性第106-114页
     ·材料技术和构造技术第106-108页
     ·建筑设备技术第108-110页
     ·计算机技术第110-114页
第七章 航站楼室内外形象与环境的塑造第114-136页
   ·标志性的"第五立面"--大屋顶、大挑檐第114-119页
   ·材质和色彩第119-127页
  7 2.1 钢--精妙与理性的筑造第119-120页
  7 2.2 玻璃--通透与虚幻的表达第120-122页
  7 2.3 清水混凝土--朴素艺术的体现第122-123页
  7 2.4 色彩--“中性灰”主调下的五彩缤纷第123-127页
   ·室内空间环境的塑造第127-134页
     ·通透明了的“大空间”第127-128页
     ·层次丰富的“立体共享空间”第128-129页
     ·阳光、绿树的“自然生态”引入第129-133页
     ·“树状”支撑体系的美学张力第133-134页
   ·建筑形象与环境的表达趋势第134-136页
第八章 展望未来航空港的发展第136-144页
   ·信息技术带来的模拟与预测新手段第136页
   ·空港城市的经济效益第136-138页
   ·多种交通方式形成的都市捷运系统第138页
   ·飞行器起落方式改变的可能第138-139页
   ·生态环保意识的突出地位第139页
   ·注重生态下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第139-140页
   ·“人性化”带来的航站功能和空间新格局第140-141页
   ·带有地域特征的城市新标志第141-142页
   ·技术、经济、文化的统一第142-144页
结束语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8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48-149页
后记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钛颗粒负荷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下一篇:GIS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