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理论和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一、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 第11-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2页 |
三、对现有文献的综合评述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文章框架 | 第23-26页 |
第四节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26-27页 |
一、论文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26页 |
二、本文的难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中外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比较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 第27-31页 |
一、中国经济周期波段的划分 | 第27-28页 |
二、中国经济周期特征的一般分析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中外经济周期特征的波动性、粘持性和协动性 | 第31-38页 |
一、消除趋势的HP滤波法介绍 | 第31-32页 |
二、经济周期的矩关系分析法 | 第32页 |
三、中外经济周期特征及协动性关系 | 第32-38页 |
第三章 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传导机制 | 第38-51页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传导机制 | 第38-42页 |
一、国际贸易渠道的一般传导机制 | 第38-39页 |
二、不同贸易模式对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三、产业结构对国际贸易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42页 |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机制 | 第42-47页 |
一、国际经济周期的直接投资传导机制 | 第43-45页 |
二、国际经济周期的间接投资传导机制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国际经济周期的其他传导渠道 | 第47-48页 |
一、经济政策渠道 | 第47-48页 |
二、信心和预期渠道 | 第48页 |
小结式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周期协动性传导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51-74页 |
第一节 经济周期协动性传导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1-65页 |
一、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衡量——同步化指数 | 第51-54页 |
二、贸易流动的衡量——双边贸易强度指数 | 第54-57页 |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 | 第57-60页 |
四、外资流动的衡量——双边直接投资强度指数 | 第60-64页 |
五、产业结构相似度的衡量——双边产业结构差异指数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实证研究 | 第65-74页 |
一、模型的构建 | 第65-67页 |
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67页 |
三、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实证检验 | 第67-70页 |
四、中国与发达贸易伙伴组和发展中贸易伙伴组的实证检验 | 第70-74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 第74-8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4-76页 |
第二节 中国应对国际经济周期波动冲击的对策建议 | 第76-81页 |
一、建立健全经济周期波动的预警机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 | 第76-77页 |
二、充分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减小国际经济波动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的冲击 | 第77-78页 |
三、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同时,仍需注重产业间贸易的发展 | 第78页 |
四、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比重,分散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冲击风险 | 第78-79页 |
五、提高外资进入“门槛”,注重外资引进质量,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79-80页 |
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防范相似产业结构国家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冲击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94页 |
附表2-1 各国实际GDP平稳性检验 | 第84-85页 |
附表4-1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份额 | 第85-86页 |
附表4-2 中国与贸易伙伴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同步化指数 | 第86-87页 |
附表4-3 各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HP滤波后波动分量表 | 第87-88页 |
附表4-4 各国对外贸易总额HP滤波后波动分量表 | 第88-89页 |
附表4-5 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强度 | 第89-90页 |
附表4-6 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强度指数 | 第90-91页 |
附表4-7 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直接投资强度 | 第91-93页 |
附表4-8 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结构差异指数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