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6页 |
| 一、 释明权制度概述 | 第6-12页 |
| (一) 释明权的语义分析 | 第6-8页 |
| 1、 释明权的概念及特点 | 第6-8页 |
| 2、 释明权的历史发展 | 第8页 |
| (二) 释明制度与相关理论比较研究 | 第8-12页 |
| 1、 释明制度与辩论主义和当事人处分权主义 | 第8-10页 |
| 2、 释明制度与诉讼指挥权是否一致 | 第10页 |
| 3、 释明制度与法官的裁判中立原则是否冲突 | 第10-11页 |
| 4、 释明制度与法官公开心证和法律见解 | 第11页 |
| 5、 释明制度与当事人平等原则 | 第11-12页 |
| 二、 各国释明制度比较研究 | 第12-18页 |
| (一) 大陆法系各国有关释明制度的学说、立法及实践 | 第12-16页 |
| 1、 德国释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3页 |
| 2、 法国释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3-14页 |
| 3、 日本民事诉讼中的释明制度 | 第14-15页 |
| 4、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中的释明制度 | 第15-16页 |
| (二) 英美法系有关释明制度的学说、立法及实践 | 第16-18页 |
| 三、 释明制度存在的诉讼程序价值 | 第18-22页 |
| (一) 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 | 第18-21页 |
| 1、 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 | 第19页 |
| 2、 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 第19-21页 |
| (二) 有利于提高程序效益 | 第21-22页 |
| 1、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 第21页 |
| 2、 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原则和程序终局原则 | 第21-22页 |
| 四、 我国释明制度现状 | 第22-27页 |
| (一) 我国关于释明制度的初步立法体系 | 第22-25页 |
| (二) 司法实践中对释明制度的应用 | 第25-26页 |
| (三) 构建我国释明制度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 1、 是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 第26页 |
| 2、 国民法律素质的普遍欠缺要求建立释明制度 | 第26-27页 |
| 3、 是与国际民事诉讼改革接轨的必然要求 | 第27页 |
| 五、 构建我国释明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27-35页 |
| (一) 从立法上明确界定释明制度的性质 | 第28-30页 |
| (二) 规定释明制度适用的范围 | 第30-31页 |
| (三) 建立一套行使释明权的程序规则 | 第31-33页 |
| (四) 提高法官素质,打造专业化的法官队伍 | 第33-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书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