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

政府经济职权研究

中文提要第1-7页
英文提要第7-21页
引言第21-34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研究的意义第23-27页
  (一) 理论意义第23-25页
  (二) 实践意义第25-27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7-28页
 三、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研究方法第28-34页
  (一) 逻辑结构第28-29页
  (二) 研究方法第29-34页
第一章 政府经济职权界说第34-61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的概念第34-38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概念研究的意义第34-35页
  (二) 学术界关于政府经济职权概念的主要定义及其评价第35-37页
  (三) 本文关于政府经济职权概念的认识第37-38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的基本特征第38-43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第38-39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是由法律直接设定的第39-40页
  (三) 政府经济职权以宏观调控权为中心内容第40页
  (四) 政府经济职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干预权第40-41页
  (五) 政府经济职权是一种专属的职务权限第41-42页
  (六) 政府经济职权的行使采用强制和非强制性手段并用的方式第42-43页
 三、 政府经济职权取得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第43-53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取得的逻辑起点第43-46页
  (二) 法律设定政府经济职权的基本要素第46-50页
  (三) 政府经济职权的法的渊源第50-53页
 四、 政府经济职权的边缘分析第53-61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与政府经济职能第54-55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与政府经济行为第55-56页
  (三) 政府经济职权与政府行政权第56-61页
第二章 政府经济职权的理论基础第61-93页
 一、 政治国家的限度与市民社会的不自足性第62-74页
  (一) 政治国家的理性分析第63-66页
  (二) 市民社会的理性分析第66-70页
  (三)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及其对政府经济职权的影响第70-74页
 二、 政府的非理性效率和市场作用的均衡第74-86页
  (一) 市场和市场作用的非理性效率第75-77页
  (二) 政府的限度和政府作用的非理性效率第77-86页
 三、 政府地位的经济法属性及其对经济职权的影响第86-93页
  (一) 经济法中政府地位的双重性第86-88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的法律限度第88-93页
第三章 政府经济职权的隐性价值第93-117页
 一、 隐性正价值第97-107页
  (一) 经济效率第98-99页
  (二) 经济秩序第99-100页
  (三) 经济安全第100-103页
  (四) 可持续发展第103-107页
 二、 隐性反价值第107-117页
  (一) 妨碍经济自由的可能性第108-111页
  (二) 妨碍经济民主的可能性第111-113页
  (三) 妨碍发展公平的可能性第113-117页
第四章 政府经济职权的内容第117-151页
 一、 市场主体资格控制权第120-125页
  (一) 登记权第120-121页
  (二) 审批权第121-124页
  (三) 许可权第124-125页
 二、 市场秩序维持权第125-134页
  (一) 反垄断权第126-133页
  (二) 反不正当竞争权第133-134页
 三、 宏观调控权第134-146页
  (一) 宏观调控权的性质第136-138页
  (二) 宏观调控权实现的方法第138-139页
  (三) 宏观调控权的构成第139-146页
 四、 经济立法权第146-151页
  (一) 经济立法的基本要求第146-148页
  (二) 经济立法权的类型和评价第148-149页
  (三) 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149-151页
第五章 政府经济职权的主体第151-163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主体的基本属性第153-156页
  (一) 主体地位的法定性第153页
  (二) 主体形式的多样性第153-154页
  (三) 主体内部关系的隶属性第154页
  (四) 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第154-155页
  (五) 统一与分工的互动性第155-156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主体理论层面的分类第156-158页
  (一) 名义主体第157页
  (二) 执行主体第157-158页
 三、 政府经济职权主体实践层面的分类第158-163页
  (一) 综合性政府经济职权主体第158-159页
  (二) 非经常性或非专门性政府经济职权主体第159页
  (三) 经常性或专门性政府经济职权主体第159-163页
第六章 政府经济职权的配置第163-187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配置的意义第163-165页
  (一) 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第164页
  (二) 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第164-165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配置的基本原则第165-169页
  (一) 效率原则第166-167页
  (二) 分权原则第167-169页
  (三) 动态原则第169页
 三、 政府经济职权配置模式的回顾与反思第169-177页
  (一) 中央经济集权的弊端第169-171页
  (二) 地方适度经济分权的探索第171-174页
  (三) 经济职权配置不明的后果第174-177页
 四、 政府经济职权科学配置模式探讨第177-187页
  (一) 纵向配置法第180-184页
  (二) 横向配置法第184-186页
  (三) 交叉配置法第186-187页
第七章 政府经济职权异化的法律控制第187-222页
 一、 政府经济职权行使的程序理性第188-192页
  (一) 程序正义表现着实体正义第190-191页
  (二) 程序正义是经济职权合法性的制度保障第191-192页
 二、 政府经济职权异化的原因第192-199页
  (一) 人为原因第193-196页
  (二) 体制原因第196-199页
 三、 政府经济职权异化的典型表现形式第199-207页
  (一) 超越职权第199-204页
  (二) 滥用职权第204-207页
 四、 政府经济职权异化的法律责任第207-215页
  (一) 行政责任第209-213页
  (二) 刑事责任第213-214页
  (三) 违宪责任第214-215页
 五、 政府经济职权异化的法律系统控制论第215-222页
  (一) 宪法上的控权论第216-217页
  (二) 行政法上的控权论第217-219页
  (三) 经济法上的干预政府论第219-222页
结论第222-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47页
致谢第247-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牙菌斑pH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一篇:互动电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