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 证、症、证候、病的辨识 | 第9-18页 |
(一) 证、症、证候、病的本义及沿革 | 第9-12页 |
(二) 证、症、证候、病的区别和联系 | 第12-18页 |
1 、 证候与症的区别和联系 | 第13-14页 |
2 、 病与证的区别和联系 | 第14-18页 |
二、 证的现代阐释与探讨 | 第18-55页 |
(一) 证的内涵 | 第18-31页 |
1 、 证的定义 | 第18-22页 |
2 、 证的属性 | 第22-31页 |
(二) 证的外延 | 第31-55页 |
1 、 证型、证名与证候 | 第31页 |
2 、 证的构成要素 | 第31-43页 |
3 、 证的命名 | 第43-46页 |
4 、 证的层次与结构 | 第46-55页 |
三、 辨证论治 | 第55-71页 |
(一) 辨证论治的内容 | 第55-59页 |
1 、 辨体论治 | 第55-57页 |
2 、 审因论治 | 第57-58页 |
3 、 审机论治 | 第58-59页 |
(二) 辨证与辨病 | 第59-64页 |
1 、 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要求 | 第59-61页 |
2 、 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的结合 | 第61-63页 |
3 、 辨证与辨病结合举例--辨证与辨病的分期 | 第63-64页 |
(三) 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 | 第64-68页 |
1 、 抓主证(症) | 第64-65页 |
2 、 方证 | 第65-68页 |
(四) 建立统一辨证分类体系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