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选题 | 第14-23页 |
·对研究内容的基本界定 | 第15-19页 |
·关于城市社区的界定 | 第15-17页 |
·关于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 | 第17-1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研究方案 | 第23-29页 |
·研究重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主要观点 | 第24-26页 |
·篇章结构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9-50页 |
·西方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理论 | 第29-39页 |
·古典时代的城邦理论--城市及社区研究的源头 | 第29-30页 |
·近代以来的社区理论--近代社区研究的肇始及发展 | 第30-34页 |
·社区研究的肇始 | 第30-31页 |
·社区研究的兴盛 | 第31-33页 |
·社区研究的衰落和复兴阶段 | 第33-34页 |
·新城市主义等当代城市社区理论--当代社区研究的最新成果 | 第34-39页 |
·新城市主义的提出 | 第34-35页 |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架构 | 第35-37页 |
·新城市主义在社区规划设计方面的几大法则 | 第37-39页 |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历史脉胳 | 第39-47页 |
·古代--随着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文明的诞生,西方文明已经展露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 第39-40页 |
·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时代)--西方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可以与东方媲美的城市文明 | 第40-41页 |
·中世纪时代--西方重新创造城市文明,在文艺复兴时代及其以后,把古典时代的戏剧几乎重新上演了一遍,并续演了新的篇章 | 第41-43页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自觉控制城市与社区的命运,城市社区发展开始浮出水面。 | 第43-47页 |
·社区工作的出现 | 第43-44页 |
·社区发展的出现以及普及 | 第44-45页 |
·社区管理的三种模式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发展过程研究 | 第50-71页 |
·历史时期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发展脉胳 | 第50-64页 |
·先秦时代(夏、商、周)--等级制度下的城市 | 第50-51页 |
·专制主义时代(秦-1840年)--“官本位”体制下的城市 | 第51-52页 |
·近代(1840-1949年)--我国历史上最为发育的城市自治下的社会空间组织管理模式 | 第52-54页 |
·建国后五十年(1949年-2000年)--从单位到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 | 第54-64页 |
·“单位体制”下的城市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 第54-58页 |
·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第58-64页 |
·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与社区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64-68页 |
·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组织管理地域化 | 第64-66页 |
·经济多元化加速社会阶层化--城市社区阶层化 | 第66-67页 |
·经济市场化促进住房商品化--社会空间分异化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城市社区的多重空间属性与影响社区发展的因素 | 第71-91页 |
·城市社区的多重空间属性 | 第71-75页 |
·城市社区的复合构成与多重属性 | 第71-72页 |
·在自然空间下的社区 | 第72页 |
·在地理空间下的社区 | 第72-73页 |
·在历史空间下的社区 | 第73页 |
·在社会空间下的社区 | 第73-75页 |
·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特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 第75-78页 |
·先秦时代城市发展特征及对社区的影响 | 第75-76页 |
·专制主义时代城市发展特征及对社区的影响 | 第76页 |
·近代城市发展特征及对社区的影响 | 第76-77页 |
·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特征及对社区的影响 | 第77页 |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特征及对社区的影响 | 第77-78页 |
·城市的宏观地域结构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 第78-81页 |
·城市宏观地域结构 | 第79页 |
·以天津为例--中国城市宏观地域结构的特点 | 第79-80页 |
·中国城市宏观结构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 第80-81页 |
·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阶层分化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 第81-84页 |
·经济发展与社区 | 第81-83页 |
·社会极化与社区发展 | 第83-84页 |
·城市居住空间再造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 第84-86页 |
·城市居住空间再造的含义及空间表现形式 | 第84页 |
·以天津以例--建国后三次大规模居住空间的再造过程及特点 | 第84-86页 |
·居住空间改造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 第86页 |
·人口素质与人文环境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 第86-91页 |
·人口素质与社区发展 | 第86-88页 |
·人文环境与社区发展 | 第88-91页 |
第五章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河西区为例 | 第91-128页 |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 | 第91-93页 |
·天津市河西区社区类型与空间组织管理实证研究 | 第93-126页 |
·区域背景概述 | 第93-94页 |
·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94-96页 |
·河西区社区类型的实证研究 | 第96-104页 |
·单项数据指标分析 | 第96-101页 |
·多项数据指标综合分析 | 第101-104页 |
·河西区社区空间结构与组织管理实证研究 | 第104-126页 |
·河西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历史沿革 | 第104-105页 |
·河西区社区空间结构与组织管理特点 | 第105-107页 |
·河西区社区空间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7-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 第128-161页 |
·以自治为核心,以地域为载体--构建新型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模式的困难与困惑的思考 | 第128-144页 |
·思考之一:社区居民自治距我们究竟有多远? | 第128-135页 |
·社区居民自治的内涵及其主要标志 | 第128-130页 |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130-135页 |
·思考之二:沉重的居委会减负话题--真的能减下来吗? | 第135-139页 |
·思考之三: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弱化还是强化? | 第139-141页 |
·思考之四:社区空间与行政空间--冲突与整合 | 第141-144页 |
·关于社区空间与行政空间 | 第141-142页 |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 | 第142-144页 |
·中国城市行政区划对社区的影响 | 第144页 |
·社区阶层化,管理地域化,需求多样化--关于社区贫富区位化与公共资源配置的思考 | 第144-152页 |
·思考之五:社区贫富区位化--机遇与挑战 | 第145-150页 |
·社区贫富区位分异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 第145-147页 |
·社区贫富区位化:机遇与挑战 | 第147-150页 |
·思考之六:社区公共资源配置--规划与优化 | 第150-152页 |
·自然性、亲和性、认同感、归属感--关于社区空间定位与社区规模的思考 | 第152-155页 |
·思考之七:社区空间定位--一哪层为宜? | 第152-154页 |
·思考之八:社区规模定位----一多大为宜? | 第154-155页 |
·自治性、自主性、非政府、非行政--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思考 | 第155-159页 |
·思考之九: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变革方向与国情背景 | 第155-158页 |
·思考之十: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特征与特色 | 第158-159页 |
·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七章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体制与模式创新设想 | 第161-191页 |
·新社会治理观与“理想社区”理论 | 第161-171页 |
·新社会治理观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61-165页 |
·新社会治理观对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实践意义 | 第165-167页 |
·国外“未来社区”和“理想社区”的有关论述 | 第167-169页 |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 第169-170页 |
·“理想社区”与“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的实践意义 | 第170-171页 |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范例 | 第171-174页 |
·沈阳模式 | 第171-172页 |
·上海模式 | 第172-173页 |
·北京模式 | 第173-174页 |
·江汉模式 | 第174页 |
·中国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设想 | 第174-188页 |
·城市社区空间组织管理体系的创建 | 第175页 |
·“内化式”城市社区组织管理理念体系 | 第175-182页 |
·“分类式”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操作体系 | 第182-188页 |
·结语 | 第188-191页 |
后记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