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3页 |
一、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 第11-13页 |
二、 1930-1990年间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 | 第13-21页 |
三、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研究述评 | 第21-25页 |
四、 冀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 第25-30页 |
五、 资料说明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婚姻年龄变动 | 第33-56页 |
一、 初婚年龄 | 第33-45页 |
二、 夫妻婚龄差距 | 第45-49页 |
三、 初婚与初育间隔 | 第49-56页 |
第三章 婚姻范围变动 | 第56-74页 |
一、 通婚距离 | 第56-68页 |
二、 通婚的社会范围 | 第68-72页 |
三、 通婚范围与家庭人口增长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生育行为变动 | 第74-100页 |
一、 土改前生育状况的间接分析—家庭成年子女数量考察 | 第74-79页 |
二、 土改后不同时期妇女生育子女数量 | 第79-87页 |
三、 不同时期结婚妇女生育延续时间 | 第87-91页 |
四、 村落家庭子女的构成 | 第91-94页 |
五、 讨论 | 第94-100页 |
第五章 家庭结构变动 | 第100-123页 |
一、 家庭结构研究概述 | 第100-103页 |
二、 土改前的家庭结构 | 第103-111页 |
三、 土改后各时期的家庭结构 | 第111-116页 |
四、 讨论 | 第116-123页 |
第六章 家庭规模变动 | 第123-147页 |
一、 土改前的家庭规模 | 第123-128页 |
二、 土改后各个时期家庭规模 | 第128-132页 |
三、 由家庭结构看家庭规模 | 第132-134页 |
四、 单人户构成特征 | 第134-135页 |
五、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口规模 | 第135-143页 |
六、 不同规模家庭人口在村庄人口中的构成 | 第143-147页 |
第七章 分家行为变动 | 第147-187页 |
一、 私有土地制度下的分家方式 | 第147-164页 |
二、 社会变革对分家的推动 | 第164-171页 |
三、 集体所有制下的分家形式和特征 | 第171-184页 |
四、 讨论 | 第184-187页 |
第八章 家庭同居代际变动 | 第187-197页 |
一、 不同时期的家庭代际构成 | 第187-189页 |
二、 家庭代际与家庭结构 | 第189-193页 |
三、 家庭传承的中断 | 第193-194页 |
四、 代际传承与老年照料 | 第194-197页 |
第九章 家庭人口生存条件变动 | 第197-228页 |
一、 土改前家庭人口生存状况 | 第197-210页 |
二、 土改后集体化之前生存条件的变化 | 第210-213页 |
三、 集体经济时代农民家庭人口的生存方式 | 第213-225页 |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民的生活方式 | 第225-228页 |
第十章 简单的结论 | 第228-237页 |
一、 不同时期农民家庭环境的综合考察 | 第228-229页 |
二、 社会变革对农民婚姻家庭的影响 | 第229-232页 |
三、 社会变革环境下的婚姻家庭与人口 | 第232-234页 |
四、 婚姻家庭行为的“不变” | 第234-236页 |
五、 几点认识 | 第236-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