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图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有关研究内容的分析 | 第12-23页 |
1.1 选题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说明 | 第12-14页 |
1.1.2 研究重心 | 第14-15页 |
1.2 建造思想的发展和状况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内建造思想及建造﹑建筑形态状况 | 第15-18页 |
1.2.2 国外建造思想及建造﹑建筑形态状况 | 第18-19页 |
1.2.3 小结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意义 | 第20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0-21页 |
1.5 研究选取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1 选取范围 | 第21-22页 |
1.5.2 整体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 基本问题的提出 | 第23-38页 |
2.1 建筑 | 第23页 |
2.2 建造 | 第23-27页 |
2.2.1 建造的重要问题:对物质的建构 | 第24-25页 |
2.2.2 建造的复杂性:建构与非建构 | 第25-27页 |
2.3 建筑形态 | 第27-33页 |
2.3.1 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 | 第27-30页 |
2.3.2 形态感知与形态认知 | 第30-33页 |
2.4 建构关系与建筑形态 | 第33-38页 |
2.4.1 建构关系在建筑形态中的呈现 | 第33-34页 |
2.4.2 建构关系在建筑形态中的消隐 | 第34-37页 |
2.4.3 提出:一种建造思想 | 第37-38页 |
3 结构:建构关系的呈现与消隐 | 第38-71页 |
3.1 研究方法和相关说明 | 第38-39页 |
3.1.1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3.1.2 对实例选取和组织方式的说明 | 第38-39页 |
3.2 参照系之一:结构物中力的传递 | 第39-50页 |
3.2.1三 个作为线索的原理 | 第39-41页 |
3.2.2 力的传递在建筑形态中的呈现 | 第41-46页 |
3.2.3 力的传递在建筑形态中的消隐 | 第46-49页 |
3.2.4 小结 | 第49-50页 |
3.3 参照系之二:结构关系中承重体系与非承重体系的分化 | 第50-70页 |
3.3.1 结构关系的创造及其在形态中的呈现 | 第51-62页 |
3.3.2 结构关系在形态中的消隐 | 第62-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4 材料:建构关系的呈现与消隐 | 第71-104页 |
4.1 研究材料的分类方法﹑概念解释等 | 第71-74页 |
4.1.1 分类方法和概念解释 | 第71-73页 |
4.1.2 对材料的研究重心和方法 | 第73-74页 |
4.2 可承重材料 | 第74-93页 |
4.2.1 材料不同性质的呈现:结构性与非结构性 | 第74-84页 |
4.2.2 对材料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的探索和呈现 | 第84-89页 |
4.2.3 结构性的消隐与非结构性的消隐 | 第89-91页 |
4.2.4 小结 | 第91-93页 |
4.3 非承重材料 | 第93-104页 |
4.3.1 材料不同性质的呈现:多义性 | 第93-98页 |
4.3.2 对材料多义性的探索与呈现 | 第98-100页 |
4.3.3 材料多义性的消隐 | 第100-103页 |
4.3.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