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3页 |
一、 传播视野中的网络——网络互动研究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 第6-8页 |
二、 网络互动:一个核心问题——本文的内容、框架和研究路径 | 第8-10页 |
三、 求证过程——网络互动的研究方法概述 | 第10-12页 |
四、 对学术生长点的发掘——网络互动研究的创新所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理解网络互动的含义 | 第13-31页 |
第一节 了解传播互动:传统的理论阐释 | 第13-17页 |
第二节 承继、补充与超越:网络传播互动的新特点 | 第17-24页 |
第三节 一种趋势:传统信息传收者在网络互动中地位的变化 | 第24-29页 |
本章结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网络互动的分类及过程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从出现形式上划分互动:五种类型的差异 | 第31-35页 |
第二节 从完成的时态上认识互动:同步与异步之分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从构成的要素上把握互动:虚拟与现实的异同 | 第36-40页 |
第四节 从参与者的自觉程度上区别互动:有意之举、无意之举 | 第40-41页 |
本章结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网络互动的环境——网络“虚拟世界”的符号意义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对符号传播认知意义的概念化阐释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符号化的网络“虚拟世界” | 第44-47页 |
第三节 虚拟互动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文本 | 第47-50页 |
第四节 感觉在虚拟情境中的延伸 | 第50-52页 |
第五节 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特殊符号——“人”的特征 | 第52-55页 |
本章结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网络互动中的需要与满足 | 第57-81页 |
第一节 用户对网络的使用与满足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媒介代际特征的显现——互动中的两类用户 | 第59-67页 |
第三节 本我、镜中我与自我呈现 | 第67-74页 |
第四节 “合群”需要的满足——互动群体“虚拟共生”的意趣 | 第74-80页 |
本章结论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网络互动中的媒体组织:影响与控制 | 第81-93页 |
第一节 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影响的扩散过程 | 第81-83页 |
第二节 网络媒体在互动中的类别特征和作用——影响方式及社会意义 | 第83-86页 |
第三节 巧妙独特的议程设置——媒体“控制”内涵在互动中的转变 | 第86-89页 |
第四节 影响媒体互动质量的5要件 | 第89-92页 |
本章结论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网络互动中的诸种效果 | 第93-100页 |
第一节 网上“知识沟”:加深?弥合? | 第93-95页 |
第二节 亦虚亦实的“网络意见领袖” | 第95-97页 |
第三节 一个相反的现象——螺旋的“沉默” | 第97-99页 |
本章结论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网络互动规则的探讨 | 第100-123页 |
第一节 直面尴尬——网络互动中的种种问题 | 第100-105页 |
第二节 良好互动效果的取得——网络互动规则的探讨 | 第105-121页 |
本章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后记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