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8页 |
| 1.1 空中交通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9-12页 |
| 1.1.1 空中交通管制 | 第10页 |
| 1.1.2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 第10-12页 |
| 1.1.3 空域管理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空中交通管理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空中交通管理的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的现状 | 第13页 |
| 1.2.3 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的改善措施 | 第13-14页 |
| 1.3 未来的空中交通管理 | 第14-16页 |
| 1.3.1 新航行系统简介 | 第14-15页 |
| 1.3.2 国外新航行系统的发展情况 | 第15页 |
| 1.3.3 我国新航行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 第18-30页 |
| 2.1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模式 | 第18-19页 |
| 2.1.1 先期流量管理 | 第18-19页 |
| 2.1.2 飞行前流量管理 | 第19页 |
| 2.1.3 实时流量管理 | 第19页 |
| 2.2 终端区流量管理 | 第19-24页 |
| 2.2.1 时基的概念 | 第22-23页 |
| 2.2.2 扩大的终端区 | 第23-24页 |
| 2.3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构成及意义 | 第24-26页 |
| 2.3.1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构成 | 第24-25页 |
| 2.3.2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意义 | 第25-26页 |
| 2.4 我国实现高效流量管理的措施 | 第26-30页 |
| 2.4.1 战略管理 | 第26-27页 |
| 2.4.2 合理规划空域 | 第27-28页 |
| 2.4.3 系统化、自动化流量管理 | 第28页 |
| 2.4.4 克服空管系统的瓶颈效应与木桶效应 | 第28页 |
| 2.4.5 科学、合理地控制流量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终端区容量与机场容量 | 第30-39页 |
| 3.1 终端区容量 | 第30页 |
| 3.2 机场容量 | 第30-32页 |
| 3.2.1 机场容量的概念 | 第31页 |
| 3.2.2 机场容量、到场容量、离场容量 | 第31-32页 |
| 3.3 影响机场容量的因素 | 第32-33页 |
| 3.4 机场容量的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 3.5 机场容量的预测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多机场网络系统的终端区流量管理 | 第39-64页 |
| 4.1 基本问题 | 第40-42页 |
| 4.1.1 多机场开放式网络系统描述 | 第41页 |
| 4.1.2 问题求解 | 第41-42页 |
| 4.2 多机场开放式网络系统建模 | 第42-48页 |
| 4.2.1 符号注释与决策变量的定义 | 第42-44页 |
| 4.2.2 问题假设 | 第44-45页 |
| 4.2.3 数学模型 | 第45-48页 |
| 4.3 多机场开放式网络系统数学模型的讨论 | 第48-53页 |
| 4.3.1 数学模型的的参数 | 第48-49页 |
| 4.3.2 数学模型的复杂性讨论 | 第49-51页 |
| 4.3.3 数学模型的简化 | 第51-53页 |
| 4.4 多机场开放式网络系统优化 | 第53-64页 |
| 4.4.1 线性规划简介 | 第54-55页 |
| 4.4.2 整数规划简介 | 第55-58页 |
| 4.4.3 0-1型整数规划解法讨论 | 第58-59页 |
| 4.4.4 多机场网络系统的终端区流量管理模型求解 | 第59-64页 |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4-81页 |
| 5.1 仿真结果 | 第65-79页 |
| 5.2 结果及分析 | 第79-81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1-83页 |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1-82页 |
| 6.2 建议及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