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二、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三、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总体观照 | 第20-37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兴盛的原因 | 第21-26页 |
一、 “书尚评点”的风气 | 第21-22页 |
二、 “书商射利”的营销心态 | 第22-23页 |
三、 拟话本小说创作数量巨大 | 第23-24页 |
四、 社会现实的激发与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审美取向相符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数量和形态 | 第26-31页 |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数量 | 第27-28页 |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的圈点 | 第28-31页 |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内部演变 | 第31-37页 |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由劝惩性向奇趣性转变 | 第32-34页 |
二、 艳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由“矛盾性”向“尚奇性”转变 | 第34-35页 |
三、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的删除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特点 | 第37-50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道德劝惩性 | 第37-42页 |
一、 儒家正统的道德劝惩 | 第37-39页 |
二、 文人化评点的寓教于乐 | 第39-41页 |
三、 艳情与劝惩的矛盾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谐趣性 | 第42-45页 |
一、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谐趣性的表现 | 第42-43页 |
二、 世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奇趣并举” | 第43-44页 |
三、 艳情类拟话本小说评点的调侃性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益智性 | 第45-50页 |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具有益智性的原因 | 第46-48页 |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益智性的表现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价值 | 第50-73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文献史料价值 | 第50-57页 |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者和著者之间的关系 | 第50-56页 |
二、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对原作评点的补阙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小说美学价值 | 第57-62页 |
一、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奇”的演变 | 第57-59页 |
二、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的“趣”的小说理论 | 第59-61页 |
三、 拟话本小说评点中“文笔之幻”的理论 | 第61-62页 |
第三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社会批评价值 | 第62-66页 |
一、 对社会世风的失望 | 第62-63页 |
二、 对科举弊端的批判 | 第63-64页 |
三、 对龙阳之风的不同态度 | 第64-66页 |
第四节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文学欣赏价值 | 第66-73页 |
一、 议论说理方式灵活 | 第67-69页 |
二、 摹景抒情生动有致 | 第69-70页 |
三、 叙事写人栩栩如生 | 第70-73页 |
第四章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局限 | 第73-80页 |
第一节 拟话本小说评点理论价值不足 | 第73-75页 |
第二节 拟话本小说评点的平庸加速了拟话本小说衰落 | 第75-80页 |
一、 评点内容的平庸 | 第75-77页 |
二、 圈点符号的程式化 | 第77-78页 |
三、 拟话本小说选本评点缺乏创造性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附录一 | 第91-135页 |
附录二 | 第135-139页 |
附录三 | 第139-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