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1.1.2 课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装配仿真 | 第11-12页 |
1.2.2 产品装配建模方法综述 | 第12-15页 |
1.2.3 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综述 | 第15-17页 |
1.2.4 装配序列的表达方法综述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自上而下设计特征技术的装配建模 | 第21-35页 |
2.1 自上而下的设计 | 第21-22页 |
2.2 特征及基于特征的设计 | 第22-24页 |
2.2.1 特征 | 第22-23页 |
2.2.2 基于特征的设计 | 第23页 |
2.2.3 主特征的提出及意义 | 第23-24页 |
2.3 装配建模 | 第24-34页 |
2.3.1 概述 | 第24-25页 |
2.3.2 装配模型的几何实体信息 | 第25-30页 |
2.3.3 装配模型的配合联接信息 | 第30-32页 |
2.3.4 装配模型中的设计约束信息 | 第32-33页 |
2.3.5 装配模型中的语义信息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装配规划研究与实现 | 第35-46页 |
3.1 装配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实现方法 | 第35-38页 |
3.1.1 装配规划的发展 | 第35-36页 |
3.1.2 装配规划的实现方 | 第36-38页 |
3.2 装配规划 | 第38-40页 |
3.3 干涉检验 | 第40-45页 |
3.3.1 步长 | 第41-42页 |
3.3.2 基于包容盒的定性和定量干涉检查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装配仿真 | 第46-56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装配仿真的基本原理 | 第46-52页 |
4.2.1 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 | 第46-48页 |
4.2.2 零部件的空间位置的操作 | 第48-52页 |
4.3 装配仿真的通用性 | 第52-53页 |
4.4 装配仿真的具体实现 | 第53-55页 |
4.4.1 装配仿真模块的功能 | 第53页 |
4.4.2 装配仿真模块的构成与运行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Pro/E软件的新功能及其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 | 第56-70页 |
5.1 新功能 | 第56-59页 |
5.1.1 Pro/Intralink工作组管理工具资料 | 第56-57页 |
5.1.2 行为建模技术 | 第57-59页 |
5.1.3 可编程接口 | 第59页 |
5.2 二次开发技术 | 第59-67页 |
5.3 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 第67-70页 |
第6章 装配仿真及序列规划软件的应用实例 | 第70-80页 |
6.1 装配仿真软件构成 | 第70-72页 |
6.2 应用实例 | 第72-80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80-82页 |
7.1 全文的总结 | 第80页 |
7.2 本文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主要科研课题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