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选题背景与问题展示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数据资料 | 第14页 |
研究的结构与内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理论借鉴与理论框架 | 第15-26页 |
1.1 主要理论借鉴及其概述 | 第15-17页 |
(一) 生产与生产力要素理论 | 第15页 |
(二)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四)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 第16-17页 |
1.2 本文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17-26页 |
1.2.1 农业教育、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是有机的整体 | 第17-18页 |
1.2.2 农科教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其关系 | 第18-22页 |
1.2.3 西部农科教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22-26页 |
第二章 西部农业与农业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6-40页 |
2.1 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总体认识 | 第26页 |
2.2 西部地区农业及农业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 第26-33页 |
2.2.1 农业自然资源及农业劳动力资源 | 第26-28页 |
2.2.2 农业经济及农业产业结构 | 第28-33页 |
2.2.3 农业科技应用 | 第33页 |
2.3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区域结构分析 | 第33-36页 |
2.3.1 各省区农业产值构成 | 第33-34页 |
2.3.2 农业人均产值与地方财政收入 | 第34-35页 |
2.3.3 各省区农业劳动力资源 | 第35-36页 |
2.4 西部农业的发展方向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西部农业教育现状分析 | 第40-49页 |
3.1 西部农业教育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中的地位分析 | 第40-43页 |
3.1.1 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现状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3.1.2 东中西部农业高等教育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3.1.3 东中西部农村科技人员 | 第42页 |
3.1.4 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技术培训 | 第42-43页 |
3.1.5 东中西部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 第43页 |
3.2 西部农业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 | 第43-48页 |
3.2.1 西部各省区高等教育概况 | 第43-44页 |
3.2.2 西部农业高等教育的省区分布 | 第44-46页 |
3.2.3 西部各省区的农民技术培训 | 第46-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性 | 第49-54页 |
4.1 对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性的总体判断 | 第49页 |
4.2 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不协调的表现 | 第49-51页 |
4.3 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 | 第51-52页 |
4.3.1 内部因素 | 第51-52页 |
4.3.2 外部因素 | 第52页 |
4.4 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实现途径 | 第54-59页 |
5.1 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条件 | 第54-55页 |
5.2 协调运行模式及其选择 | 第55-56页 |
5.3 实现协调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 第56-59页 |
(一) 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56页 |
(二) 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56-59页 |
第六章 对策与政策建议 | 第59-68页 |
6.1 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59-63页 |
6.2 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3-68页 |
6.2.1 农业发展政策 | 第63-64页 |
6.2.2 农业教育发展政策 | 第64-66页 |
6.2.3 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 | 第66页 |
6.2.4 国家对西部的扶持政策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发表论文目录与参加课题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