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捻转泻法为主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2-15页 |
一、遗传因素 | 第12页 |
二、社会文化因素 | 第12页 |
三、生物化学因素 | 第12-15页 |
第二节 中医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15-16页 |
一、中医古籍对抑郁症病名的论述 | 第15-16页 |
二、中医对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6页 |
第三节 当前临床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 第16-20页 |
一、西医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式 | 第16-17页 |
二、现代中医临床对抑郁症的治疗 | 第17-20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0-30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20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1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五) 剔除标准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 临床分组 | 第22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22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22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五)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3页 |
(六) 安全性评价 | 第23-24页 |
(七)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一) 研究结果 | 第24-25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三) 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26-27页 |
(四)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理 | 第27页 |
(五)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 | 第27-29页 |
(六) 问题与展望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附录 | 第36-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