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史论文--民国时代政治论文

国民政府行政院述论

一、 行政院产生的历史渊源第1-15页
 (一) 理论来源第8-10页
  1. 西方的分权政治理论第8-9页
  2. 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第9-10页
 (二) 实践基础第10-13页
  1. 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制度的初建第10-11页
  2. 袁世凯统治下的独裁体制第11-12页
  3. 国民党政府初建时的行政体制第12-13页
 (三) 法律依据第13-15页
  1. 《训政纲领》第13-14页
  2.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第14-15页
  3. 《行政院组织法》第15页
二、 行政院的组织与职权第15-28页
 (一) 抗战前初具规模第15-19页
  1. 行政院会议及正副院长第16-17页
  2. 部委署各司其职第17-18页
  3. 秘书处政务处处理院内事务第18-19页
 (二) 抗战时期应时调整第19-22页
  1. 祛除行政积弊,提高行政效率第19-20页
  2. 增设中央设计局和考核委员会第20-21页
  3. 名不副实,扞格难行第21-22页
 (三) 行宪时期因事变化第22-25页
  1. 国民政府改革,换汤不换药第22-23页
  2. 行政院改组,新瓶装旧酒第23-24页
  3. 多党政府之名,一党专政之实第24-25页
 (四) 组织涣散,职权混乱第25-28页
  1. 因人设事,变化频繁第25-26页
  2. 党政军组织重叠,行政权一分为三第26页
  3. 机构臃肿,层次繁多第26-27页
  4. 事权分散,相互推诿第27-28页
三、 行政院的运行第28-38页
 (一) 抗战前施政较顺第28-31页
  1. 行政院决策,中政会作主第28-29页
  2. 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第29-30页
  3. 行政监督不力,违法难究第30-31页
 (二) 抗战期间过程不畅第31-34页
  1.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决策中心第31-32页
  2. 推行“行政三联制”第32-33页
  3. 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是监督中枢第33-34页
 (三) 行宪时期步履维艰第34-36页
  1. 总统处于行政决策中枢地位第34-35页
  2. 时局动荡,行政执行紊乱无序第35页
  3. 积重难返,行政监督无力回天第35-36页
 (四) 运行中险象环生第36-38页
  1. 公报繁复,文牌混乱第36-37页
  2. 领导不力,指挥失灵第37-38页
四、 行政院的特点及历史作用第38-46页
 (一) 行政院的特点第38-41页
  1. 既非内阁制,亦非总统制第38-39页
  2. 五院之中,居位最隆第39-40页
  3. 合议制与首领制并存第40页
  4. 人事在变,政策未改第40-41页
 (二) 行政院的积极作用第41-46页
  1. 五权分立和制衡,防止行政越权第41-42页
  2. 依法行政,加速行政立法进程第42页
  3. 实行分级分层,提高工作效率第42-43页
  (三)行政院的历史局限性第43页
  1. 权能分治之理,专制独裁之实第43-44页
  2. 派系政治,行政院运作无序第44-45页
  3. 政出多门,行政法规零乱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与论著第47-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
下一篇: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