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 | 第1-32页 |
| ·副热带高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0-16页 |
| ·若干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 ·下沉运动和副高的形成 | 第16-20页 |
| ·Rossby波 | 第20-21页 |
| ·位涡、涡度和环流 | 第21-22页 |
| ·斜压结构和相当正压结构 | 第22-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3-25页 |
| ·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与副热带高压 | 第25-27页 |
| ·方程的形式 | 第26页 |
| ·β效应和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 | 第26-27页 |
| ·NCEP/NCAR资料及IAP/LASG GOALS模式 | 第27-32页 |
| 第2章 谱模式中负地形的处理与东半球副热带气候的模拟 | 第32-46页 |
| ·地形高度作用于大气环流场的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 ·标准大气的表面气压及表面温度 | 第33-34页 |
| ·负地形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负地形的处理 | 第35-38页 |
| ·东半球副热带气候对改进的地形场的响应 | 第38-46页 |
| 第3章 外强迫对纬向对称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影响 | 第46-101页 |
| ·热力适应原理 | 第49-55页 |
| ·边界层中的热力适应原理 | 第49-53页 |
| ·自由大气中的热力适应 | 第53页 |
| ·热力适应中的“过流”问题 | 第53-55页 |
| ·纬向对称加热和副热带高压 | 第55-59页 |
| ·大气对理想感热加热的响应 | 第59-78页 |
| ·赤道感热源 | 第59-69页 |
| ·副热带单区域感热源 | 第69-76页 |
| ·副热带双区域感热源 | 第76-78页 |
| ·大气对理想凝结潜热加热的响应 | 第78-101页 |
| ·赤道地区潜热加热 | 第79-86页 |
| ·副热带地区潜热加热 | 第86-96页 |
| ·定常波传播 | 第96-101页 |
| 第4章 陆面感热加热和副热带高压Ⅰ 太平洋和北美地区 | 第101-126页 |
| ·资料分析 | 第102-111页 |
| ·感热和涡度制造率的季节变化 | 第102-109页 |
| ·纬向高度偏差场的季节变化 | 第109-111页 |
| ·模式模拟 | 第111-114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114-124页 |
| ·无全球潜热试验 | 第115-117页 |
| ·北美陆面感热试验 | 第117-119页 |
| ·全球陆面感热试验 | 第119-124页 |
| ·北美陆面感热加热与低层风场的年际变化 | 第124-126页 |
| 第5章 陆面感热加热和副热带高压Ⅱ 大西洋和亚非地区 | 第126-142页 |
| ·北非陆面感热加热对东大西洋北非副高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 ·全球陆面感热加热对东大西洋北非副高的影响 | 第132-136页 |
| ·南亚高压 | 第136-142页 |
| 第6章 季风区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 第142-160页 |
| ·7月潜热加热对副高形成的影响 | 第143-154页 |
| ·纬向对称大气对7月潜热加热的响应——无地形试验 | 第143-147页 |
| ·纬向对称大气对7月潜热加热的响应——有地形试验 | 第147-148页 |
| ·纬向对称大气对7月感热和潜热加热的响应 | 第148-154页 |
| ·感热与潜热的季节变化对副高的作用 | 第154-156页 |
| ·感热与潜热对副高影响的综合分析 | 第156-158页 |
| ·东亚季风潜热加热与对流层高层风场的年际变化 | 第158-160页 |
|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60-16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60-16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63-1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6-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