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性 | 第15-17页 |
| ·产业结构合理化测量方法 | 第17-20页 |
| ·产业结构的优化 | 第20-23页 |
| ·本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 第2章 有关理论及方法介绍 | 第25-37页 |
| ·产业 | 第25-27页 |
| ·产业的概念 | 第25页 |
| ·产业的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产业的形成 | 第26-27页 |
| ·产业的分类 | 第27-29页 |
| ·两大部类分类法 | 第27页 |
| ·三次产业分类法 | 第27-28页 |
| ·标准产业分类法 | 第28页 |
| ·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 | 第28-29页 |
|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第29-30页 |
| ·配第—克拉克定律 | 第29-30页 |
|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 第30页 |
| ·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演变规律 | 第30页 |
|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 第30-31页 |
| ·目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定方法 | 第31-34页 |
| ·"标准模式"与相似系数法 | 第31-32页 |
| ·结构偏离度法 | 第32页 |
| ·偏离份额 | 第32-34页 |
| ·贴近度 | 第34-37页 |
| 第3章 改进产业结构偏差度模型 | 第37-63页 |
| ·现有的产业结构偏差度模型 | 第37-38页 |
| ·现有模型的不合理性 | 第38-40页 |
| ·改进的产业结构偏差度模型 | 第40-43页 |
| ·辽宁省产业结构偏差度及偏差份额分析 | 第43-50页 |
| ·对标准结构进行敏感性检验 | 第50-54页 |
| ·上海市产业结构偏差度及偏差份额分析 | 第54-58页 |
| ·基于贴近度的检验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 | 第58-63页 |
| ·方法简介 | 第59-60页 |
| ·辽宁产业结构合理性判定 | 第60-63页 |
| 第4章 政策与建议 | 第63-71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 ·具体建议对策 | 第64-71页 |
| ·拓宽第一产业范围,提高第一产业效率 | 第64-66页 |
| ·规模技术化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效率 | 第66-68页 |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68-71页 |
| 第5章 结束语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