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基本论述第9-21页
 一、庭前证据交换的产生过程第9-11页
  (一) 庭前证据证据交换制度产生的背景第9-10页
  (二)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形成第10-11页
  (三)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第11页
 二、证据交换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第11-16页
  (一)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含义第11-12页
  (二)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特征第12-14页
  (三) 庭前证据交换的种类第14-16页
 三、庭前证据交换的价值作用第16-21页
  (一) 有利于维护诚实信用原则,防止证据突袭第16页
  (二) 有利于明确争议焦点,防止和克服诉讼拖延第16-17页
  (三) 有利于实现诉讼公平第17-18页
  (四)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第18-19页
  (五) 有利于促进诉讼双方和解第19页
  (六) 有利于诉讼体制改革第19-20页
  (七) 利于审前程序的完善和健全第20-21页
第二章、国外相关制度的简要评介第21-24页
 一、英美法系的相关制度第21-22页
 二、大陆法系的相关制度第22-24页
第三章、我国现行证据交换程序的透视第24-33页
 一、我国现行证据交换制度的发展现状第24-27页
  (一) 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发展历程第24-25页
  (二) 各地关于庭前证据交换的探索和实践第25-27页
 二、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分析第27-33页
  (一) 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二) 诉讼理念和观念方面的问题第28页
  (三) 诉讼实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8-33页
第四章、对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完善及构想第33-45页
 一、建立庭前证据交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33页
 二、完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构想第33-39页
  (一) 扩大案件适用范围第33-34页
  (二) 明确庭前证据交换的证据交换范围第34-35页
  (三) 庭前证据交换中的司法主体和作用第35-38页
  (四) 完善庭前证据交换方法第38-39页
 三、配套机制的完善第39-45页
  (一) 建立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第39-42页
  (二) 建立强制答辩制度第42-43页
  (三) 完善举证时效制度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51页
法律硕士论文评阅特别提示第51-52页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性别与司法:以女法官对离婚案件的审判为视角
下一篇:论民事公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