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行政效率理论与运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8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8-20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简介 | 第18-20页 |
| 第2章 民国时期行政效率理论研究与运动兴起的背景 | 第20-28页 |
| ·效率与行政效率的界定 | 第20-21页 |
| ·西方科学管理与效率主义的概述 | 第21-22页 |
| ·科学管理理论与效率主义的东传 | 第22-24页 |
| ·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 | 第22-23页 |
| ·理论传播的初步成果 | 第23-24页 |
| ·中国工商界对行政界的先导示范效应 | 第24-28页 |
| ·穆氏企业对科学管理法的运用 | 第25-26页 |
| ·康元印刷制罐厂的科学管理 | 第26页 |
| ·宋裴卿与东亚精神 | 第26-28页 |
| 第3章 民国时期行政效率的理论研究 | 第28-38页 |
| ·行政效率理论研究的缘起 | 第28-30页 |
| ·科学管理与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 第28页 |
| ·国内时局的变化 | 第28-29页 |
| ·国民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推动 | 第29-30页 |
| ·行政效率理论研究的特点 | 第30-36页 |
| ·以引进为主的行政效率研究 | 第30-31页 |
| ·行政测评研究量化标准化 | 第31-35页 |
| ·以行政效率运动为依托的研究 | 第35-36页 |
| ·行政效率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36-38页 |
| 第4章 行政效率运动 | 第38-50页 |
| ·行政效率运动发起的原因 | 第38-40页 |
| ·国内外行政学理论的发展 | 第38-39页 |
| ·行政机构运行不良 | 第39-40页 |
| ·避重就轻选择行政效率运动的突破口 | 第40-41页 |
| ·文书档案改革的必要性 | 第40页 |
| ·文书档案改革的可能性 | 第40-41页 |
| ·行政效率运动的主要推行机构概述 | 第41-43页 |
| ·行政效率研究会 | 第41-43页 |
| ·行政效率促进委员会 | 第43页 |
| ·行政效率运动的实践影响 | 第43-50页 |
| ·工作竞赛 | 第44-46页 |
| ·行政三联制 | 第46-50页 |
| 第5章 行政效率的理论与运动评析 | 第50-56页 |
| ·行政效率理论研究评析 | 第50-52页 |
| ·在中国行政学发展历程中的思想启蒙作用 | 第50页 |
| ·为中国行政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50-51页 |
| ·成就了中国行政研究的首批学者官员型人才 | 第51-52页 |
| ·名多实少难以摆脱历史、时代与政权的局限 | 第52页 |
| ·行政效率运动评析 | 第52-56页 |
| ·搭建官学交流平台传播行政新知 | 第52-53页 |
| ·行政机关智囊机构初显雏形 | 第53页 |
| ·提供行政学以实体建设求发展的道路 | 第53-54页 |
| ·为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奠定始基 | 第54-55页 |
| ·流于形式受政治体制与政权的局限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书籍目录 | 第62-63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