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社区警务建设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社区警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社区警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社区警务及社区警务建设概述 | 第16-29页 |
| ·社区警务概述 | 第16-24页 |
| ·社区警务的概念 | 第16-18页 |
| ·社区警务的特征 | 第18页 |
| ·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 第18-21页 |
| ·社区警务的内容 | 第21-24页 |
| ·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 ·社区警务的核心价值 | 第25-26页 |
| ·社区警务建设的含义及内容 | 第26-29页 |
| ·社区警务建设的含义 | 第26-27页 |
| ·社区警务建设的内容 | 第27-29页 |
| 第3章 沈阳市社区警务建设现状 | 第29-34页 |
| ·沈阳市社区警务建设的进展 | 第29-30页 |
| ·社区警务建设初具规模 | 第29页 |
| ·创建了打防控一体化为主导的社区警务模式 | 第29页 |
| ·改革了基层派出所勤务方式 | 第29-30页 |
| ·开展了安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 第30页 |
| ·沈阳市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 ·社区民众参与程度较低 | 第30页 |
| ·社区警力配置不足 | 第30-31页 |
| ·警务工作向社区延伸不足 | 第31页 |
| ·社区警察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 ·制约沈阳市社区警务建设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 ·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32页 |
| ·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到位 | 第32页 |
| ·群众工作不到位 | 第32页 |
| ·警务保障不到位 | 第32-33页 |
| ·社区警务模式机械化 | 第33-34页 |
| 第4章 国内外社区警务建设经验及启示 | 第34-46页 |
| ·国外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34-38页 |
| ·日本社区警察的交番勤务建设 | 第34页 |
| ·新加坡的"邻里警察站"建设 | 第34-36页 |
| ·美国的社区警务建设经验 | 第36-38页 |
| ·国内社区警务建设经验及启示 | 第38-42页 |
| ·南京市社区警务建设 | 第38-39页 |
| ·广州市社区警务建设 | 第39-41页 |
| ·天津市社区警务建设 | 第41-42页 |
| ·国内外社区警务建设经验的启示 | 第42-46页 |
| ·国外社区警务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 第42-43页 |
| ·国内社区警务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 第43-46页 |
| 第5章 完善沈阳市社区警务建设的对策 | 第46-56页 |
| ·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目标 | 第46-48页 |
| ·科学配置社区警力 | 第46页 |
| ·规范社区警务工作 | 第46-47页 |
| ·理顺社区警务管理 | 第47-48页 |
| ·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 ·治安管控原则 | 第48页 |
| ·快速反应原则 | 第48页 |
| ·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 | 第48页 |
| ·以防为主的原则 | 第48-49页 |
| ·群众路线的原则 | 第49页 |
|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49页 |
| ·注重实效的原则 | 第49页 |
| ·社区警务建设的前提保障 | 第49-51页 |
| ·组织保障 | 第49-50页 |
| ·法治保障 | 第50页 |
| ·物资保障 | 第50-51页 |
| ·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措施 | 第51-56页 |
| ·树立社区警务建设的新理念 | 第51-52页 |
| ·推进警民关系一体化 | 第52页 |
| ·加大警务建设的宣传力度 | 第52-53页 |
| ·加大社区警务中群防组织建设 | 第53页 |
| ·注重警务对策的前置 | 第53页 |
| ·加强社区民警的选拔与培训 | 第53-54页 |
| ·完善社区民警激励机制 | 第54-5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