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流量识别与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8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8-9页 |
2 P2P技术综述 | 第9-22页 |
·引言 | 第9-10页 |
·P2P技术介绍 | 第9-10页 |
·P2P VS网格计算 | 第10页 |
·P2P网络的特点 | 第10-12页 |
·分散化 | 第10页 |
·可扩展性 | 第10-11页 |
·健壮性 | 第11页 |
·隐私性 | 第11页 |
·高性能/价格比 | 第11-12页 |
·负载均衡 | 第12页 |
·P2P网络结构 | 第12-17页 |
·集中式 P2P网络 | 第12-13页 |
·全分布式非结构化 P2P网络 | 第13-14页 |
·全分布式结构化 P2P网络 | 第14-16页 |
·混合式 P2P网络 | 第16-17页 |
·P2P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P2P相关协议及应用 | 第18-20页 |
·目前 P2P网络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P2P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3 P2P流量识别技术 | 第22-36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P2P流量分析现状 | 第23-24页 |
·流量特征及危害 | 第23页 |
·识别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P2P流量识别的主要技术 | 第24-30页 |
·基于特征端口的识别 | 第24-25页 |
·基于深度数据包检测技术 | 第25-27页 |
·基于传输层信息进行检测 | 第27-30页 |
·P2P流量识别技术的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P2P识别算法描述 | 第32-33页 |
·P2P流量控制技术 | 第33-34页 |
·直路串接控制技术 | 第33-34页 |
·旁路干扰控制技术 | 第34页 |
·P2P流量管理策略 | 第34-36页 |
4 P2P流量分析仪的设计实现 | 第36-55页 |
·P2P流量分析与控制系统 | 第36-39页 |
·P2P流量分析与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36-38页 |
·管理中心的主要功能 | 第38-39页 |
·P2P流量分析仪的体系结构 | 第39-41页 |
·P2P流量分析引擎 | 第40-41页 |
·P2P流量分析仪的主要功能 | 第41-42页 |
·P2P流识别关键技术 | 第42-48页 |
·包捕获技术 | 第42-43页 |
·哈希表技术 | 第43-45页 |
·P2P流识别算法 | 第45-48页 |
·管理中心对 P2P流量分析仪的管理 | 第48-53页 |
·松耦合的集中式管理 | 第48-51页 |
·穿越防火墙的管理协议 | 第51-52页 |
·轮询和配置协议的实现 | 第52-53页 |
·P2P流量分析仪的使用与评估 | 第53-55页 |
·系统的使用与结果 | 第53-54页 |
·算法的评估 | 第54-55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