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7-8页 |
第三节 学界研究动态及评析 | 第8-9页 |
第四节 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微博舆情总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舆情”的辞源涵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微博舆情及相关概念 | 第11-13页 |
一、 舆情概念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二、 对网络舆情、微博舆情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从传播者视角构建的微博基本分类 | 第13-16页 |
一、 个人用户 | 第13-15页 |
二、 组织用户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微博与博客的比较研究 | 第16-20页 |
一、 传播渠道不同 | 第16-17页 |
二、 发布数量不同 | 第17页 |
三、 沟通时效不同 | 第17-18页 |
四、 信息内涵不同 | 第18-19页 |
五、 媒介成熟度不同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微博舆情的构成要素和监测意义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微博舆情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一、 微博运营商 | 第20页 |
二、 微博用户 | 第20页 |
三、 公共事务 | 第20-21页 |
四、 微博舆情的质和量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微博无序发展可能造成的社会文化危害 | 第22-27页 |
一、 微博的“原罪” | 第22-23页 |
二、 微博的“本罪” | 第23-27页 |
第三节 微博舆情监测与政府电子治理辨析 | 第27-29页 |
一、 政府电子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 第27页 |
二、 舆情视角下的政府电子治理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微博舆情监测的实现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微博舆情监测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29-30页 |
一、 对舆情状况的实事求是 | 第29页 |
二、 对客观条件实事求是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微博舆情监测的主体 | 第30-31页 |
一、 政府舆情监测部门 | 第30页 |
二、 微博运营商 | 第30-31页 |
三、 微博用户 | 第31页 |
四、 专业舆情监测公司、科研院所 | 第31页 |
第三节 微博舆情监测的重点内容 | 第31-33页 |
一、 虚假信息 | 第31-32页 |
二、 不准确信息 | 第32页 |
三、 低俗信息 | 第32-33页 |
四、 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信息 | 第33页 |
第四节 微博舆情监测的实施 | 第33-39页 |
一、 常规监测 | 第33-35页 |
二、 定向监测 | 第35-39页 |
第五章 微博舆情的引导机制探索 | 第39-47页 |
第一节 自由与控制的辩证统一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微博舆情引导的基本方法 | 第40-42页 |
一、 劝说宣传法(说服法) | 第40-41页 |
二、 暗示方法 | 第41-42页 |
三、 团体引导法 | 第42页 |
第三节 微博舆情引导的具体实现 | 第42-47页 |
一、 主题活动方式 | 第42-43页 |
二、 深度报道方式 | 第43-44页 |
三、 微博网络评论方式 | 第44-45页 |
四、 “意见领袖”方式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