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3页 |
导言 | 第13-21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四 理论回顾与反思 | 第17-19页 |
五 几点补充说明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土地整理的概况与问题 | 第21-56页 |
第一节 地籍整理的简要回顾 | 第21-25页 |
一 明代之前的地籍整理 | 第21-23页 |
二 明清至北洋政府的地籍整理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测量政策的出台及各省实行概况 | 第25-46页 |
一 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测量政策的出台 | 第25-31页 |
二 各省土地测量概况 | 第31-46页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土地陈报政策的出台及各省实行概况 | 第46-52页 |
一 南京国民政府土地陈报政策的出台 | 第46-49页 |
二 各省土地陈报实行概况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6页 |
第二章 江苏省土地整理分析:1928—1936年 | 第56-78页 |
第一节 江苏省土地清丈分析:1928-1936年 | 第56-67页 |
一 土地清丈的准备 | 第57-60页 |
二 各县业务概况 | 第60-64页 |
三 绩效及原因分析 | 第64-67页 |
第二节 江苏省土地陈报分析:1933—1936年 | 第67-78页 |
一 镇江等4县土地陈报概述 | 第67-72页 |
二 土地陈报第二期推广 | 第72-74页 |
三 绩效优劣及原因分析 | 第74-78页 |
第三章 个案比较分析:江都县、江宁县、宜兴县 | 第78-111页 |
第一节 地方社会与县政府的决裂:1932年江都农民反对清丈事件分析 | 第78-85页 |
一、事件的详细经过 | 第78-81页 |
二、事件的简要分析 | 第81-85页 |
第二节 县政府与地方社会的重组:1933年江宁自治实验县土地陈报分析 | 第85-101页 |
一 土地陈报的大致经过:目的、方法与结果 | 第86-92页 |
二 成功原因的分析 | 第92-101页 |
第三节 县政府与地方社会的妥协:1934年宜兴县土地陈报分析 | 第101-110页 |
一 土地陈报的大致经过:机构、宣传、目的 | 第102-104页 |
二 县长应对册书与绅士的反抗 | 第104-108页 |
三 维持局面的原因 | 第108-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四章 从社会结构角度来深层次分析土地整理难题所在 | 第111-139页 |
第一节 县长群体在土地整理中的困境 | 第111-125页 |
一 接受现代教育与对农村事务的疏离 | 第112-116页 |
二 地方势力对县长的制约 | 第116-121页 |
三 任职期短带来的弊端 | 第121-125页 |
第二节 政府难以动员全体农民 | 第125-138页 |
一 农民税收负担的加重与政府责任的缺失 | 第125-134页 |
二 农民对于现代性观念的排斥 | 第134-135页 |
三 政府难以在地主与农民之间划出一道阶级鸿沟 | 第135-138页 |
小结 | 第138-139页 |
结语 | 第139-1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附录 | 第149-171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171-172页 |
后记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