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细根的概念 | 第11页 |
·细根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细根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展望 | 第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17-25页 |
·课题背景 | 第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9-2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创新点及拟解决问题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拟解决问题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环境特征 | 第25-34页 |
·群落的自然概况 | 第25页 |
·群落的土壤环境 | 第25-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采样与实验分析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页 |
·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物理性状比较 | 第26-27页 |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化学性状比较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页 |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植被特征 | 第28-32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样地调查 | 第28-29页 |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研究结果 | 第29-32页 |
·物种组成分析 | 第29-30页 |
·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两种恢复模式下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 | 第34-4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细根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34页 |
·细根的测定 | 第34-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两种恢复模式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对比 | 第35-36页 |
·两种恢复模式细根表面积垂直分布对比 | 第36-37页 |
·两种恢复模式细根比根长垂直分布对比 | 第37-3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42-4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细根及土壤参数的获取 | 第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不同恢复模式下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不同恢复模式下细根表面积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不同恢复模式下细根比根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