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细根垂直分布特征比较--以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风灾迹地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7页
   ·细根的概念第11页
   ·细根研究的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细根研究进展第11-14页
     ·研究内容第11-13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展望第14页
 参考文献第14-17页
第二章 绪论第17-25页
   ·课题背景第17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9页
     ·研究目的第17-18页
     ·研究意义第18-19页
   ·研究对象第19-22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2页
   ·创新点及拟解决问题第22-23页
     ·创新点第22-23页
     ·拟解决问题第23页
 参考文献第23-25页
第三章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环境特征第25-34页
   ·群落的自然概况第25页
   ·群落的土壤环境第25-28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采样与实验分析第25-26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26页
     ·研究结果第26-28页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物理性状比较第26-27页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化学性状比较第27-28页
     ·结论第28页
   ·两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植被特征第28-32页
     ·研究方法第28-29页
       ·样地调查第28-29页
       ·数据分析第29页
     ·研究结果第29-32页
       ·物种组成分析第29-30页
       ·群落垂直结构分析第30-31页
       ·物种多样性分析第31-32页
     ·结论第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第四章 两种恢复模式下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第34-42页
   ·研究区概况第34页
   ·研究方法第34-35页
     ·细根样品的采集及处理第34页
     ·细根的测定第34-35页
     ·数据处理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两种恢复模式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对比第35-36页
     ·两种恢复模式细根表面积垂直分布对比第36-37页
     ·两种恢复模式细根比根长垂直分布对比第37-39页
   ·结论与讨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第五章 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第42-47页
   ·研究区概况第42页
   ·研究方法第42页
     ·细根及土壤参数的获取第42页
     ·数据处理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不同恢复模式下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42-43页
     ·不同恢复模式下细根表面积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43-44页
     ·不同恢复模式下细根比根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44-45页
   ·结论与讨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主要结论第47-48页
   ·研究展望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夏季温湿效应研究
下一篇:水淹与干旱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几种适生树种的生理生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