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第一部分 从春秋三传到舍传言经 | 第16-50页 |
第一章 何杜范兼采二传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孔疏主杜不主贾服 | 第16-21页 |
(一) 贾服杂引公穀,自扰左氏 | 第16-18页 |
(二) 杜注孔疏排公穀,兼排贾服 | 第18-20页 |
(三) 杜预兼取公穀,不乱本传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兼取二家,弥缝本传 | 第21-26页 |
(一) 何范兼取二传 | 第21-23页 |
(二) 徐杨弥缝公穀 | 第23-25页 |
(三) 孔钟采史言经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比经推例,守传言经 | 第26-39页 |
第一节 比经定例,据例说经 | 第27-34页 |
(一) 公穀比经定例 | 第27-28页 |
(二) 左氏发凡 | 第28-31页 |
(三) 据例说经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就史言经,据经断史 | 第34-39页 |
(一) 公穀不见国史,据经断史 | 第35-37页 |
(二) 左传就史合经,以事传经 | 第37-38页 |
(三) 事不可考,须以经例断之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舍传言经 | 第39-50页 |
第一节 何郑分袒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经传内证:属辞比事 | 第42-44页 |
(一) 三传传例辨析 | 第42-43页 |
(二) 后学为新例以传经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经史外证:引经证经 | 第44-50页 |
(一) 五经相证 | 第44-47页 |
(二) 史地相证 | 第47-48页 |
(三) 义理相证 | 第48-50页 |
第二部分 从郑注三礼到礼是郑学 | 第50-111页 |
第一章 注疏通例 | 第51-69页 |
第一节 降杀以等,推次以当 | 第51-57页 |
第二节 举轻明重,据非推是 | 第57-62页 |
(一) 正向推论:举轻明重,举重包轻 | 第57-60页 |
(二) 反向推论:据非推是,据有言无 | 第60-62页 |
第三节 上下相照,彼此互文 | 第62-69页 |
(一) 上下相照例 | 第62-65页 |
(二) 前后平列例 | 第65-66页 |
(三) 彼此互文例 | 第66-67页 |
(四) 具文省文例 | 第67-68页 |
(五) 类比推论例 | 第68-69页 |
第二章 仪礼繁密:排比经记,发凡言例 | 第69-86页 |
第一节 排比上下通连经记(上):详略互明,相兼乃具 | 第70-77页 |
(一) 经记相明 | 第70-72页 |
(二) 同篇前后相明 | 第72-74页 |
(三) 诸篇相兼乃具 | 第74-77页 |
第二节 排比上下通连经记(下):类比尊卑,分别隆杀 | 第77-80页 |
(一) 据同篇见隆杀 | 第77-78页 |
(二) 据诸篇见尊卑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就经明例据例通经 | 第80-86页 |
(一) 传记注疏发经例 | 第81-83页 |
(二) 经例不合,则出注以说 | 第83-84页 |
(三) 就经明例,据例通经 | 第84-86页 |
第三章 周礼广大:参合六官,通连五经 | 第86-111页 |
第一节 参合六官 | 第86-99页 |
(一) 目凡主属例 | 第88-91页 |
(二) 尊卑差次例 | 第91-94页 |
(三) 平列互文例 | 第94-96页 |
(四) 通连相明例 | 第96-99页 |
第二节 通连五经 | 第99-106页 |
(一) 仪礼礼记 | 第99-102页 |
(二) 五经传记 | 第102-104页 |
(三) 子史谶纬汉官 | 第104-106页 |
附:礼记纷错:调和三礼折衷诸说 | 第106-111页 |
(一) 以夏殷礼当之 | 第106-107页 |
(二) 以畿内畿外当之 | 第107-108页 |
(三) 以特例当之 | 第108-111页 |
第三部分 比经推例之经学意义 | 第111-126页 |
第一章 “比经推例”得失考 | 第111-123页 |
第一节 经文文本特征 | 第111-116页 |
(一) 上下变文,前后相照 | 第112-114页 |
(二) 经例贯通,就例求经 | 第114-115页 |
(三) 五经相合,通连以证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经文易生岐解处 | 第116-119页 |
(一) 经文简奥,所指难明 | 第116页 |
(二) 所比之经、所据之例难明 | 第116-118页 |
(三) 经文相异,不能强合 | 第118-119页 |
第三节 “比经推例”运用之失 | 第119-123页 |
(一) 妄生义例,牵合失当 | 第119-122页 |
(二) 用例失当,拘例说经 | 第122-123页 |
第二章 师说相承 学尚通达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