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ON系统用户终端的研究与电路设计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无源光接入网概述 | 第10-12页 |
| ·无源光接入网的发展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 第2章 GPON系统结构及相关协议 | 第15-25页 |
| ·GPON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 ·GPON系统结构 | 第15-16页 |
| ·GPON协议分层结构 | 第16页 |
| ·GPON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 ·GPON物理媒介层的研究 | 第17-19页 |
| ·数字信号速率 | 第17-18页 |
| ·传输媒质和工作波长 | 第18页 |
| ·线路编码 | 第18页 |
| ·传输距离和分路比 | 第18-19页 |
| ·GPON传输汇聚层规范 | 第19-24页 |
| ·GEM传输协议 | 第19-20页 |
| ·GTC层成帧原理 | 第20-22页 |
| ·动态带宽分配 | 第22页 |
| ·ONU激活方法 | 第22-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GPON用户终端的研究 | 第25-38页 |
| ·用户终端性能分析与系统构架 | 第25-30页 |
| ·ONU功能分析及技术指标 | 第25-26页 |
| ·用户终端系统构架 | 第26-30页 |
| ·功能模块分析 | 第30-37页 |
| ·物理层收发模块 | 第30-32页 |
| ·嵌入式管理控制模块 | 第32-34页 |
| ·FPGA处理模块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GPON用户终端的设计 | 第38-71页 |
| ·物理层收发模块硬件设计 | 第38-47页 |
| ·单纤三向模块 | 第38-41页 |
| ·有线电视输出电路设计 | 第41-43页 |
| ·收发模块电路设计 | 第43-47页 |
| ·物理层收发模块的PCB设计 | 第47页 |
| ·管理控制模块外围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 第47-60页 |
| ·微处理器 | 第48-49页 |
| ·外部存储器的设计 | 第49-53页 |
| ·RS232和RS485接口设计 | 第53-55页 |
| ·以太网接口设计 | 第55-57页 |
| ·JTAG测试接口设计 | 第57-58页 |
| ·嵌入式硬件平台及串口通信的实现 | 第58-60页 |
| ·FPGA外围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 第60-64页 |
| ·Arria~(TM)GX FPGA | 第60-62页 |
| ·Arria GX器件的配置 | 第62-64页 |
| ·以太网接口设计 | 第64页 |
| ·电源设计 | 第64-70页 |
| ·5V转为VPIN | 第65-66页 |
| ·5V转为3.3V | 第66-68页 |
| ·5V转1.8V | 第68-69页 |
| ·3.3V转为1.2V和1.5V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1:10M以太网接口原理图 | 第75-76页 |
| 附录2:10M/100M自适应以太网接口原理图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8页 |